鎮(zhèn)平小伙用廢舊零件造變形金剛年入數(shù)百萬
9月11日,王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直以來他都在盡其所能追求完美,使每一個鋼鐵巨人均與原版相似度在90%以上。他說,他的“變形金剛”目前已經(jīng)暢銷石家莊、哈爾濱、呼和浩特等30多個大中城市。
2007年,憑借著自己在電焊、木工方面的技術,初中還未畢業(yè)的王振來到北京順義區(qū)一家廢棄的維修廠里做零工,與變形金剛結(jié)緣則因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天,一群學生拿著設計好的圖紙找到王振,希望他能夠幫忙制造出一個3米高的變形金剛當做畢業(yè)作品。當時王振心里沒有底,畢竟以前沒有接觸過,之前也只是在電影里看到過那魁梧挺拔的變形金剛。但出于愛好,王振欣然接受了。
為了湊齊零部件材料,他來來回回奔波于廢品收購站、汽車修理廠幾十趟,對照著設計圖紙,憑借著自己的想象,以齒輪做頭,用油箱拼腿,開始了焊接拼裝。萬事開頭難,只做了幾天時間,問題就接踵而來。特別是比例問題最令王振頭疼,一旦出現(xiàn)一點瑕疵,就容易出現(xiàn)頭小身大、胳膊短腿長等不協(xié)調(diào)的情況。為了啃下這個硬骨頭,他晝夜加班,不斷實驗、摸索,拆了裝裝了拆,有時一個胳膊就要反反復復拆裝十幾次。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近一個月的打磨拼裝,王振親手打造的第一個變形金剛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雖然樣子丑了點,但看到學生們欣喜以及敬佩的目光,還是感覺很自豪、很值得。也正是這次經(jīng)歷,堅定了我日后要制造變形金剛的決心。”談到自己的初次創(chuàng)作,王振記憶猶新。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王振便和修理廠的另一位師傅陸陸續(xù)續(xù)制造出了十幾個變形金剛。由于當時國內(nèi)鮮少有人制造,在銷售時可謂供不應求,利潤相當可觀,短短一年時間里為廠里創(chuàng)造了近一千萬元的財富,同時王振自己也積累了寶貴的制造經(jīng)驗。
2011年,王振放棄了豐厚的酬勞,毅然回到家鄉(xiāng)河南鎮(zhèn)平縣,開始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銷售為一體的艱辛路程。沒有場地,王振就在老宅旁搭建了一個臨時大棚。沒有小工,王振就喊來自己的親戚幫忙。沒有資金,王振就拿來打工掙來的錢東拼西湊購置各種零部件。為找到合適的材料,他整日在廢品堆里扒扒撿撿;為做到精益求精,他每天都在思索著不同變形金剛的最佳比例。村里的人都不理解:“年紀輕輕不務正業(yè),放著一天高額的工資不要,就知道在家里面瞎折騰!”
面對流言蜚語,王振并沒有多說什么,他索性把大門禁閉,頂著壓力,懷著夢想,在艱苦的條件下不斷精雕細琢。就這樣,鏈條、油箱、離合器片,甚至是放煙花的禮炮筒這些廢棄材料,在他手里變成了一個個巧奪天工的鋼鐵藝術品。3米、6米、10米,越來越多的“大個頭”在這個不起眼的地方被制造出來。
2014年,王振利用20多噸的廢棄汽車材料,耗時2個多月,創(chuàng)作出了全國最大的變形金剛——高達16米的“擎天柱”,整個作品一問世,便吸引到來自河北、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及鄭州等地的多個買家。
緊接著,訂單接連不斷,“擎天柱”、“大黃蜂”、“威震天”……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變形金剛暢銷全國各地。與此同時,打來電話要求租賃的客戶也源源不斷。據(jù)了解,僅在2014年一年時間里,王振制作的“變形金剛”營業(yè)額就達數(shù)百萬元,而凈利潤則達100多萬元。(劉鵬 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