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媒體人,旅行足跡遍及日本,印尼,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歐洲,埃及,迪拜,尼泊爾,緬甸等國。雖然離驢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但先生是一位準驢友,由于工作都較為繁忙,還有很多旅行計劃留待實現(xiàn)。
仰光印象
上午八點多鐘從廣州起飛,于當?shù)貢r間10點多鐘抵達仰光國際機場。機場不大,但遠比傳說中的現(xiàn)代,鋼和玻璃的材料散發(fā)出國際化的氣息。但一走出機場,撲面而來的是一條日本淘汰二手車長龍———這就是緬甸的出租車,它是機場與城市連接的唯一交通工具,我們花了10美金,經(jīng)過50分鐘行駛,到達位于市中心的centre hotel。
到了酒店安頓好后,我們迫不及待地跑到大街上去閑逛。這個酒店臨近仰光火車站,位于著名的昂山市場的斜對面,屬于很中心很繁華的地帶。一出酒店,馬路旁的人行道上密密麻麻擺攤的,賣小吃,賣菜的,賣報紙的,賣雜貨的,人頭攢動,十分擁擠。正好遇到下雨打著傘幾乎無法錯身。雨水順著雨棚滴進賣小吃的油鍋里嗞嗞作響,路邊和面的印度人也只好就著雨水飛快地忙碌著。
仰光的高樓及其稀少,房子都十分陳舊,很多墻壁上都長滿了青苔。其中不少西式建筑,殘留著當年殖民的痕跡。街道兩旁的人行道已經(jīng)不僅僅是用來通行的,而是人們一個巨大的公共活動空間,人們坐在小攤低矮的小板凳上吃東西,喝茶,聊天,即便是下著大雨,撐起雨棚,依然悠然自得,就像在自家院子里一樣。
茵萊湖
水上世外桃源
緬甸印象 驢友的穿越之行
仰光只是我們此行的一個交通驛站,接下來是去緬甸頂級旅游圣地———高原湖泊茵萊湖。從仰光北飛一個小時,降落在南撣邦的Heho機場,從Heho機場到茵萊湖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一路順勢而下,從高原地帶,一直下到茵萊湖邊的小鎮(zhèn)———良瑞。必須坐船才能到達我們預定的湖里面的水上度假酒店。茵萊湖的小游船可以坐6-10人,外觀窄窄長長的,有點像威尼斯的剛朵拉,但兩頭沒那么翹,有機動的和劃槳的。
我們在酒店前臺的幫助下花了3000當?shù)貛抛饬艘粭l小船,準備到酒店后面村莊去轉悠轉悠。小船繞過酒店,朝著后面的村莊駛去。離開寬闊的湖面,小船幾乎是在密密的水草中穿行,好在高高翹起的船頭不會被水草糾纏。不一會兒,前方沿著窄窄的水道兩旁出現(xiàn)了兩排站立在水面的草房,結構跟我們酒店的差不多,只是材料沒那么整齊講究,有竹席,有木板,有鐵皮,顯得要破舊很多。左前方有一個長約1公里的黑色木頭棧道,棧道有2米寬左右,一直通向山腳的小村莊。小船在最靠近陸地的地方停下來,我們下船上了木棧道,朝山腳的村莊走去。村民淳樸善良,迎面遇到都笑臉問候,這里生活艱苦但平靜安詳。一座小學校和寺廟占據(jù)村子的中心,自然,它們也是全村最漂亮的建筑。
接近黃昏,我們沿著長長的木棧道往回走。一直走到棧道的端頭,看到對面的一間水上房屋是一家小酒館,廊上坐著一對西方人。正在張望的時候,一條小船從對面劃過來,一個年輕的婦女招呼我們說那是她家的小餐館,問我們是不是要去吃點什么。想想此時回酒店略嫌太早,我們想不如到她家的陽臺上喝點什么,順便觀觀風景。小船很快把我們接到了小餐館,我們在二樓對著棧道的陽臺上坐下。我們與店里的女老板攀談起來,她告訴我們這個村莊叫Mine Thauk,村子一部分在山腳的陸地上,一部分在這水上,村里大概有1400多人,主要靠捕魚、種番茄為生。然后她指著她家屋旁的一片水上田垅說那就是他們這里的番茄地。那片地是由在湖面筑起的一道道地垅組成的,每一條地垅有接近一米寬,露出水面四五十厘米高,地里的番茄已經(jīng)長出一米多高,每一株都用小竹竿撐著,農(nóng)民將小船劃進地垅之間的水道,坐在船上打理著番茄。這就是傳說中的浮島種植法,水上居民的智慧和生存能力令人感嘆。
臨近傍晚,眼前的景象逐漸繁忙起來:棧道上一群一群的放學回家的學生,有的一邊走還一邊在木棧道上表演著足球帶球技術;水上的船也多了起來,很多小船上坐滿了不知從哪里收工回來的農(nóng)民;還有很多婦女和十幾歲的少女劃著小船都聚集到棧道的下面,我們發(fā)現(xiàn)棧道下面有一個水管子綁在棧道的木樁上,那些小船是來取水的,每條船上都有幾個大大的黃色塑料水壺,人們圍聚在那里,一邊排隊等候,一邊聊著天,還不時跟收工回來的農(nóng)民招呼著。
水道系統(tǒng)縱橫交叉,主道大約有20米寬,西邊的晚霞映在水道上,閃著的金紅色光亮,與水道兩旁蔥綠的水草相映成景。從西邊的水上村落里,不斷有小船劃出來,一些穿著長長的筒裙十來歲的少女,立在船尾,用單腳嫻熟地劃著船槳,渾身擺動,身體的韻律與小船的行駛和諧一體,在晚霞中輕盈地流淌著,這種特有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在這些帶著些許現(xiàn)代感的青春少女的演繹下,形成一道美妙動人的風景。
第二天一整天的湖上游覽是茵萊湖的主要節(jié)目。小船帶著我們穿過茫茫的湖面,穿過一片片蘆葦蕩,出現(xiàn)的是一個一個的水上村落。雖是水面,人們的生活也一應俱全。這里的水上集市據(jù)說每天會在不同的地方開放,從早上6點到10點,人們都趕到那里交易,購買生活用品,隨著近年旅游的開放,也有密密麻麻的紀念品商店,不斷地對著游人吆喝。還有很多傳統(tǒng)的手工作坊散布在湖上的各個水上村落里,藕絲織工坊,手工制傘坊,銀匠鋪,鐵匠鋪等等。湖中僅有的一塊較大的陸地用來修建佛塔,氣勢恢宏、金碧輝煌一點也不遜于陸地上其他地方。
茵萊湖不僅風光好,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生活群落,在這里,人們似乎更偏愛住在水上,演繹和享受一種與眾不同的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古老的生活方式。
古都曼德勒
充滿英式風情的眉苗小鎮(zhèn)
我們來到久負盛名的古都曼德勒,這里華人較為集中聚集的城市,華人稱之為佤城。曼德勒大而雜亂,汽車、摩托車、灰塵、熱浪讓人煩躁不安。
張先生的幾個華人朋友異口同聲地建議我們去一下離曼德勒不遠的一個叫眉苗的地方,說那里是緬甸顯貴的避暑圣地,曾是英國殖民地,還留下當年的很多英式建筑。
熱情的張先生第二天一早就開車帶著我們前往眉苗。出了城,我們一路沿著山路,朝著高原地帶前進。一路上經(jīng)過了一片片芭蕉林,咖啡林,還有大片大片柚木林。一個多小時后,開始出現(xiàn)莊園、別墅。
眉苗(maymyo)是這個地方殖民時期的叫法,后來被緬甸政府改為彬烏倫(pyin-oo-lwin)。眉苗地處曼德勒以東50公里海拔1100米的地方,與夏天會熱死人的曼德勒相比,這是個像天堂一樣的地方。這里大量保存了當年英國人修建的別墅,在這些別墅區(qū),還留下一個當年修建的植物園,2001年擴建到1.6平方公里。院內有很大一個水池,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和花卉,非常精美。
小鎮(zhèn)的中心街道,有很多特色小店,英式小酒吧,教堂,以及緬甸的金塔錯落排列,顯得古典、靜謐,充滿生活氣息。
在小鎮(zhèn)上,有一排長長的紅磚修建的平房,是英國人當年留下的小火車站。雖說車站至今還在運行,但售票窗口緊閉,也看不見一個工作人員,站臺可以隨便出入,站臺外的鐵軌幾乎被野草掩蓋。站臺上有兩家人躺在地上睡覺,我們問他們在等幾點的火車,他們竟然回答說:不知道,但每天會有一班車,不知道幾點會來。據(jù)介紹,這一趟火車是曼德勒開往臘戍的,過去公路交通不發(fā)達的時候,每天還會有幾趟,現(xiàn)在坐的人越來越少,每天只剩一趟,火車也經(jīng)常晚點。
眉苗就坐落在這樣一個落后、封閉的地方,很多建筑品質優(yōu)良,保存完好,一棟棟英式別墅、英式花園,滿街的英式馬車,整個格局就是一個純英式的度假勝地,似乎到了一個充滿貴族氣息的英格蘭。一個好的城市,環(huán)境和建筑應該直接書寫記錄她的歷史,這個小鎮(zhèn)就較為完整地記載了她的殖民歷史。不管這些歷史是什么色彩的都是值得記憶的,多層疊加的歷史構成了這個小城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