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堆積起質(zhì)樸的美味
陜北榆林市綏德縣亢家溝村,黃國盛老人依然選擇最傳統(tǒng)的驢子拉磨的方式磨糜子面。他覺得,這樣做出的黃饃饃才最好吃。而今,他自己也成了綏德的名人。
同 樣是陜西,陜北的吃食與關(guān)中大相徑庭。關(guān)中是平原,盛產(chǎn)小麥,各種面食信手拈來;陜北是高原,土地貧瘠,種植更多的是洋芋、糜子、高粱,小吃更多質(zhì)樸感?!烧叩膮^(qū)別猶如秦腔與信天游,一個粗獷,一個高昂。勤勞的陜北人把種種食材翻新花樣,堆積起舌尖上的高原。陜北主要城市是延安和榆林,都是革命老區(qū),這里 的食物有著質(zhì)樸的滋味。與榆林接壤的是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自古以來此地民族交融,食物上也融會貫通,形成了獨有的魅力。
黃老漢一家正在制作黃饃饃。
黃老漢已成為綏德的名片
10月下旬,陜北綏德的豆子熟了。在陜北綏德縣亢家溝,黃國盛需要翻過兩座山坡,去地里把黃豆收回家。他家里種了60畝地,有黃豆和糜子,糜子已經(jīng)收割 完畢,整齊地堆放在窯洞前面的空地上。黃國盛今年60歲了,身體還硬朗,他一個上午能收兩坰豆子,“坰”是量詞,一坰等于三畝。
在黃土 高坡上,面對著溝溝壑壑,遠遠的地方有人放羊,近處是成片的莊稼,被風吹得呼呼直響。黃國盛也會信口吼出幾句信天游,聲音響亮笨拙,搭配著陜北大地。豆子 的產(chǎn)量不高,這里無法澆水,看天吃飯,一畝地只能產(chǎn)200多斤豆子。陜北的黃豆與東北的大豆不同,東北大豆顆粒渾圓,而陜北的黃豆是腰形的,扁長。這些豆 子收割上來,會賣到綏德,甚至榆林,做成上好的豆腐。
黃國盛家的窯洞已經(jīng)十年了,今年夏天剛裝修了一下,換上了鋁合金的窗戶。村子里幾年前剛通了水,為了紀念這件大事,村民們還修了一座小塔。村子里有不少棗樹,打棗子的季節(jié)已經(jīng)過去,窯洞的屋頂上,鋪著厚厚的一層紅棗。
黃國盛現(xiàn)在是綏德的名人,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里,黃老漢和他的黃饃饃一夜成名,那種對食物的尊重與虔誠,感染了許多人。黃老漢后來和西貝西北菜簽約,黃饃饃被帶到了城市的餐桌之上。西貝西北菜董事長賈國龍說,他們現(xiàn)在一天能賣掉3萬個黃饃饃。
成名并沒有給黃老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每年有一個月全國四處跑跑,大部分時間依然呆在村子里,農(nóng)耕勞作。今年他來到了北京,去看了天安門,覺得這輩子的心愿已經(jīng)達成。如今他最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上過電視登過報,全國人民都知道?!?/p>
現(xiàn)在正是制作黃饃饃的季節(jié),糜子需要磨成粉,老黃依然選擇最傳統(tǒng)的驢子拉磨,家里的驢子已經(jīng)14歲了。老黃堅持認為最傳統(tǒng)的方式做出的黃饃饃才最好吃?!○W料是家里自己種的大棗。當?shù)氐臈椞鸲雀?餡料才覺得香甜,如果用別處的棗子,也沒有黃饃饃的甜。做好了之后,他依然去綏德縣城里沿街叫賣,和往年不同, 今年有更多的人認識他了,黃老漢儼然已經(jīng)成為綏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