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繩為一件隨身的必備戶外裝備,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它的輕量化特征。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去任何地方都背一根標準的50米主繩。所以,我們需要的救援繩重量應該控制在500克左右。根據(jù)使用的環(huán)境和需求來說,我們這里定義的救援繩不承載攀登的功能,所以通常情況下戶外救援繩大致應該具備以下特性:
1)長度15米—20米。
2)繩徑在7MM-8MM之間。
3)低于3%的延展性(靜力繩)。
4)靜拉力500KN(約500公斤)以上的專業(yè)登山輔繩。
5)價格相對低廉(因不用于攀登和速降,可考慮使用國產繩)。
活用戶外救援繩
所有經驗豐富的領隊或者那些我們當中的高手都明白一個道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用最簡單的工具去完成最復雜的任務。秉承這種思想,經過多少年的摸索和檢驗,很多簡單有效的戶外技術被發(fā)明出來。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哪一件標準裝備不能被簡單方法所取代。比如說,抓結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取代上升器,意大利半扣結可以替代下降器。這里我們要說的救援繩以及其它輔助裝備的使用方法也遵循這一原則。
第一招:單結編成安全帶
早些年,比較流行的做法是用兩根扁帶制作簡易安全帶。這種做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是,通常做完了之后發(fā)現(xiàn)如果沒有主繩和主鎖和它相連的話,它就幾乎沒有任何使用價值。所以,這個方法的實用性以及普及性都比較差。這里講的單結制作簡易安全帶的方法卻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具體方法如下:用15米救援繩的一端,取雙臂伸展后90%的長度對折成5股,取中間點編單結即成。完成后將繩子展開,會出現(xiàn)4個繩環(huán),將雙腿以及雙臂穿入繩還即成全身式安全帶。如果繩子不夠長,也可以折4股,做成三個環(huán),上身穿一個環(huán)也可成全身式安全帶。
典型案例操作:
a)溯溪活動中,過河。當水流較急時,第一個探路者需要在保護狀態(tài)下通過。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救援繩制作安全帶,主保護者持繩子的長端在河的上游方向做保護動作。輔保護者與探路者在同一平面上用另一根繩做保護動作。
b)極陡地形條件下,對于一些弱勢隊員往往無法靠自身力量完成攀援和下降。使用此方法并加上意大利半扣結(可以把樹或者其它柱狀物當主鎖)的配合即可輕松完成。
c)傷員輔助運輸,在某些陡坡地形情況下,傷員的運輸不便于使用擔架,而不得不靠人背的時候。無論是上升或者下降,背負者都無法獨立通過障礙地形。此時,給背負者一根有人控制和助力的簡易安全帶便可解決問題。
第二招:雙套結制作擔架及背包制作擔架
a)雙套結+登山杖(或木棍)制作擔架
將登山杖4根(或木棍兩根)全部收到最短,兩支一列排成兩列成為擔架的主支架,列寬根據(jù)傷者的體寬大致控制在0.7米到1米之間,用一根救援繩在主支架間來回交替布成水紋狀,然后用若干雙套節(jié)將繩子與支架相連接。簡易擔架的主體制作完成,加上防潮墊或背包以及睡袋后即可成為一副實用的救援擔架。
b)登山包制作擔架
將兩個登山包首尾相連,將所有肩帶的編織帶從連接扣中解出來,然后兩只背包將肩帶交互連接到另一支背包的連接扣上,使兩只背包成為一個整體。此時,背包的兩根腰帶和兩根胸帶恰好可以將傷員固定起來,而肩帶則可以成為運輸人員最好的把手。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以上兩個方法制作的擔架組合使用效果是最好的。如果是長時間長距離運輸?shù)脑挘瑸榱藴p少救援者抬人時手部的力量,則可以使用其它救援繩將擔架和救援者的肩部相連,使力量轉移到肩膀上來。這樣可以節(jié)省力量,且更平穩(wěn)安全。
第三招:繩圈背人
并不是所有情況下,傷病員的運輸都可以使用擔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戶外傷病員的運輸還是必須使用最原始的方法——人力背負。比如說,救援力量不足或者特殊的陡坡地形。
繩圈制作方法:
將救援繩盤成規(guī)整的半身長繩圈,以收繩結將正捆繩圈捆牢。將繩圈等分成兩股,使之成為一個8字形,背帶即成。將背帶帶上肩,讓傷員的兩條腿分別穿入兩股繩環(huán)中,再利用另一根繩(或同一根繩的繩尾)將傷員與背負者交叉相連。即可事實安全且相對輕松的背負傷員運輸。
第四招:簡易胸式安全帶配合路繩的使用
大多數(shù)常規(guī)戶外活動中,我們都要通過一些危險地形,通常我們的處理辦法是使用路繩接力通過。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安全隱患,并提供了通過障礙的方法,但在很多相對極端的地形條件下卻是不安全的,因為用手接力通過并不能保證在整個過程當中使通過者都處在絕對有效的保護當中。比如說某些坡度超過60度的濕滑的坡地上升下降和橫切動作,就必須使用簡易安全帶與路繩相連接的方法才能安全通過。假設在沒有標準安全帶和連接器材只有救援繩的情況下,制作簡易胸式安全帶是高效而安全的辦法。
a)上坡或下坡地形的通過
將路繩(救援繩)固定以后,每個通過者將自己的救援繩做成整捆的繩圈并留出合適長度的繩尾,將繩圈穿過頭、頸部單肩斜挎。將留出的繩尾以單繩抓結的方式與路繩相連,這樣在人與繩子之間形成一個雙向受力自鎖的結合關系??梢杂糜诙钙碌匦蔚呐逝篮拖陆?,在整個通過過程中可以確保人員在任何時間都處于絕對的確保當中。制作單繩抓結的兩個要點,其一是同樣直徑的繩子做抓結圈數(shù)一般較多而且一定要試驗其有效性,其二是抓結收尾時的布林結必須可靠。
b)橫切地形的通過
使用同上方法將救援繩做成繩圈,在路繩固定之前,將繩圈全部穿入路繩。通過時,每人套上一個繩圈開始橫切即可。也可以使用上面制作抓結的方法來應付橫切地形。
第五招:救援繩其它常規(guī)用途
上面提到的救援繩使用方法,僅僅只是幾種人們不太熟悉的用途和方式。而實際上,一根繩子在戶外旅行中能夠起到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溪谷運動、探洞、獨木舟、自行車、自駕車等等一系列戶外活動中都可以使用到救援繩多種功能,重要的如牽引、拉拽、高空起吊、捆綁等等,還有其它非安全性的功能如做帳篷的風繩、晾衣繩、繩結練習、測水深等等。
每一種方法,都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當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的,就象最初的普魯士抓結是因為它的發(fā)明者被捆在冰裂縫者中用鞋帶做出來的一樣。過去的這些年里,我們一直在學習國外的技術和方法,我相信如果我們數(shù)量巨大的驢友群體能夠更多的關注安全關注技術,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產生與中國。當然,更加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把基本的安全知識和安全裝備當成參加戶外活動的必備條件,這樣我們的戶外才能多一些快樂,少一些悲劇。
楊立群登山探險小簡歷
1998年6月 攀登新疆天格爾峰(4,480米),7月登頂博格達峰(5,445米)。登頂后立即投入營救、搜尋失蹤的香港登山隊員行動。
1999年7月 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到達6,800米的三號營地。
2000年7~10月 協(xié)助美國著名登山家JON OTTO和DANIEL MAZUR攀登慕士塔格東壁;攀登西藏寧金抗沙(7,206米);攀登卓奧友(8,210米)。
2001年 5月徒步穿越博格達峰;6月~8月駐慕士塔格大本營聯(lián)絡官。
2002年2月 徒步進入羅布泊,到達小河5號墓地。
2002年5月 行遍整個藏北地區(qū)。
2002年7月 獨自帶領德國隊登頂慕士塔格峰。
2002年9月 協(xié)助帶領美國徒步團進入K2(喬格里,世界第二高峰),到達前進營地(海拔 6,080 米)。
2003年2月 協(xié)助帶領中國登山愛好者再次到達K2前進營地。
現(xiàn)任北京某戶外運動俱樂部技術支持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