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華山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殯葬習(xí)俗:凡有僧人圓寂,必將其盤坐裝殮于陶缸之中,并在遺體四周添充木炭、柴草等物品,密封后放于室外,保存七日。
七日之后,人們將陶缸下面一個預(yù)先置留的小孔掏開,引燃缸內(nèi)的柴草木炭,將遺體火化。
但是,也有極少數(shù)生前有特別交待的僧人沒有火化,他們的缸繼續(xù)存放下去。三年之后,當(dāng)陶缸開啟之時,曾經(jīng)有這樣的奇跡發(fā)生:缸內(nèi)的僧侶竟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他們就是被人供奉膜拜的“肉身菩薩”。
據(jù)說,九華山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籠罩在這樣的雨霧中。我們要去的是山腳下的一處塔林,那里是出家的僧侶們安息的墓園。與俗家人的墓地不同,這里的陵墓前矗立的不是墓碑而是幡塔,墓里安葬的也不是棺木而是骨灰。
在佛教看來,萬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身體形骸皆為夢幻泡影,逝去的人是不需要將其存留在世間的。然而,為什么那些修行圓滿的“肉身菩薩”卻要將不朽的身體留給世人呢?
萬稼祥,九華山管理處宗教科科長,他曾親身見證肉身菩薩的開缸,對此現(xiàn)象始終迷惑不解。這是九華山一個叫普文的和尚去世三年之后開缸時的影像。令人震驚的不僅僅是普文和尚的肉身三年不腐,而且人們注意到,他的頭部居然長出了兩寸長的頭發(fā)。
地處長江南岸的九華山,陰霾潮濕,雨多霧重,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茖W(xué)常識告訴我們,這樣的濕度環(huán)境不利于尸體的保存,那么,為什么那些肉身菩薩在室外的陶缸里存放,竟會出現(xiàn)三年不朽的奇跡呢?
這是九華山的一個高僧圓寂后裝缸時的影像資料。我們注意到,人們正把許多紙包填充在缸里,那是什么?難道九華肉身的形成,也和埃及木乃伊一樣,經(jīng)過特別的藥物處理嗎?那一個個紙包里,究竟裝的是什么東西呢?
這是九華山中的一個特殊行當(dāng)---轎子行,他們整天抬人上山下山,以此為生。閑暇時,轎夫們就在山腳下聊天。坐在中間的人名叫焦小弟,除了抬轎子,他還有一個祖?zhèn)鞯母睒I(yè),那就是專門負(fù)責(zé)把圓寂的僧人裝殮入缸。
焦小弟為我們演示了一遍裝缸的程序,首先把柴草鋪在缸底。這是生石灰,也就是在影像資料中我們看到的那些紙包里裝的東西,用草紙包裝,主要是為了擺放方便。最后,他們拿來一整袋木炭倒入缸中,這就是他們所用的全部材料。
應(yīng)該說,木炭和石灰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為什么九華山千載以來,留下不朽肉身的僅有寥寥幾位呢?難道這真的和修煉層次的差別有關(guān)嗎?
在佛教看來,人的生命歷程就像一個升華自我的階梯,通過刻苦的修行,在戒律、禪定、智慧各方面達到最高境界,就可以突破自身的肉體局限,凝結(jié)成物質(zhì)結(jié)晶--肉身。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圓寂后,火化的遺骨凝結(jié)成一種堅硬的顆粒物質(zhì)--舍利。佛經(jīng)記載,舍利有全身和碎身的區(qū)別。而九華肉身則是全身舍利,相比碎身舍利更為難得。九華山上最早出現(xiàn)的肉身,正是今天被人們供奉為地藏菩薩的金喬覺。傳說,他圓寂后三年依然顏面如生,骨節(jié)能發(fā)出金鎖般的聲音,人們將之供奉在三層石塔中,不料,那里在夜間竟能發(fā)出“神光異彩”,這就是后來人們稱之為“神光嶺”的地方。
在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先后有十幾位僧侶在這樣的大缸里成就而出,成為萬眾膜拜的肉身菩薩。在他們身后,也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巨大的問號,驅(qū)使著人們?nèi)ヌ綄ご鸢浮?/p>
這是九華山的摩天嶺,我們要瞻仰的第一位肉身菩薩就供奉在這高山之巔。本來已做好艱苦爬山的心理準(zhǔn)備,可這條先進的地面纜車,使我們的行程變得簡單而輕松,只用幾分鐘時間,我們就登上了海拔1300米的山頂。
順著石板小路前行,我們注意到路邊栓滿了這樣的鎖,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百歲平安鎖”,用來祈福還愿。小伙子的生意很好。他說,經(jīng)常會有過往的香客花個十塊八塊錢買上一把鎖,刻上心愿和祝福,祈求美滿和幸福。人們深信,百歲宮里的那位“百歲菩薩”會保佑他們心想事成的。
那里就是百歲宮,一座有600年歷史的古寺。這位就是“百歲菩薩”,一位曾活了126歲的老僧。明代的崇禎皇帝正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才下圣旨?xì)J賜建造了這座寺院。關(guān)于這位肉身菩薩,九華山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傳說,清朝初年百歲宮曾經(jīng)多次失火,其中最嚴(yán)重的一次,大火竟要把整個寺院燒塌。這時,肉身菩薩的雙手忽然抬起,由打坐的姿勢變成遮火的姿勢,一場大雨隨即從天而降?;饟錅缌?,寺院保住了,但從此以后,這位肉身菩薩的胳膊就沒有放下,始終保持著當(dāng)年遮火的姿態(tài)。
寺院內(nèi)的石碑記錄了這位高僧的生平。他本名海玉,字無暇,24歲出家于五臺山。明朝末年,他仰慕金地藏“普渡眾生”的精神,不遠(yuǎn)萬里來到九華山??蛇B年的戰(zhàn)亂已使這里滿目瘡痍,香火衰微。無暇決心重振九華道場,沿著艱險的山路向摩天嶺攀登。
在山頂?shù)恼菐r上,他召集僧眾講經(jīng)說法,刻苦修行。
在今天百歲宮寺院后面的房基下,人們依然可以找到一個小小的石洞,這就是無暇和尚當(dāng)年的居所。據(jù)說,當(dāng)年他在洞中修行的時候,山上少有人煙,無處化緣。他渴了就喝山澗清泉,餓了就吃一種叫黃精的植物維持生命。
在這個山洞中,他發(fā)下了一個宏大的誓愿:要用自己的鮮血書抄寫一部佛經(jīng)。這就是被九華山歷代僧人奉為珍寶的國家一級文物--無暇和尚刺取舌血拌金粉抄寫的《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全書81冊,共計42萬字。
人們不禁感嘆,是何等巨大的毅力,何等虔誠的信念,支撐這位僧人完成這樣的壯舉!據(jù)說,為了抄寫這部經(jīng)書,當(dāng)年無暇和尚每隔二十天,刺取舌血一次,前后共用了二十八年時間。期間,他幾次因為失血過多,體力不支,昏厥過去。
明代天啟三年,無暇126歲時,終于抄完了全部經(jīng)文。大愿已了,他用石頭封上洞門,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世。無暇和尚曾留下這樣一首詩:“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客來問我歸何處?臘盡春回又見梅?!?/p>
傳說三年后,崇禎皇帝于夢中見九華山有菩薩轉(zhuǎn)世,就派欽差上山找尋。當(dāng)人們打開那個石洞時,發(fā)現(xiàn)這位高僧竟然顏面如生,肉身不腐。崇禎頒圣旨修建百歲宮,將無暇肉身貼金供奉,敕封為“應(yīng)身菩薩”。按照佛教的說法,一些修行圓滿的菩薩本來有能力、有資格成為佛,但是,為了救度眾生,暫不成佛,再度轉(zhuǎn)世到人間,教化眾生,這就是所謂的應(yīng)身菩薩。
難道,九華山的肉身真的是菩薩轉(zhuǎn)世嗎?如果真的是前世注定,僧侶們今生的苦修又將有怎樣的果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