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如今一些外賣平臺通過競價排名的方式,向平臺商家收取費用,幫助交錢多的商家提高排名、增加曝光率,一些無證經營的“黑作坊”也能靠錢買到好位次。(詳細報道見9月1日5版)從這一點看,被視為外賣平臺新吸金術的競價排名,很容易成為“黑作坊”的保護傘,嚴重危害“舌尖上的安全”。如果處理得不好,可能會重蹈百度競價排名的覆轍。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百度外賣、美團等外賣平臺點餐。在無法掌握實體店真實情況時,消費者大都是通過APP內的排名以及銷量等進行選擇。因此,在外賣行業(yè)里,排名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互聯(lián)網領域的競價排名機制,公眾并不陌生。如今一些外賣平臺采取競價排名機制,本質上是經濟利益使然。這可以讓外賣平臺在收取商家服務費和正常的交易抽成之外,還能獲得一筆不菲的優(yōu)質廣告位推介費,直接增加外賣平臺的利潤,這是外賣企業(yè)對競價排名樂此不疲的根源所在。
外賣平臺要賺取更多的利潤,外賣商家要宣傳自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外賣平臺推行競價排名機制不能沒有規(guī)矩。而《新華每日電訊》調查中,一些商家交足錢就能在外賣平臺上獲得好位置,甚至一些連經營許可證都沒有的“黑作坊”花了錢就能買進前幾名。如此,外賣平臺事實上成為“黑作坊”的保護傘和同盟軍。比如媒體多次曝光過,一些被查處的“黑作坊”改頭換面后轉戰(zhàn)外賣平臺,利用競價排名等方式重新蒙騙顧客。
排名在公眾觀念里應當是與品質與服務質量掛鉤的,而如今的排名榜名次卻是價高者得,可以說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明顯欺騙了消費者。競價排名模式下,企業(yè)和商家各取所需,看似受害者只是廣大消費者,但實質上企業(yè)和商家丟掉了消費者的信任,可謂得不償失。
此外,競價排名還會誤導消費,產生劣幣驅趕良幣的效果。在短期內,競價排名確實會提升訂餐平臺的市場份額和“黑作坊”的營業(yè)利潤;但從長遠看來,這無異于是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放縱和對“黑作坊”的聽之任之。最終損害的除了顧客的利益,還會造成平臺本身的用戶流失。
作為第一把關人,外賣平臺理應為“黑作坊”的出現承擔相關責任。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達200多億元。與外賣市場發(fā)展迅速形成反差的,是不斷曝出的外賣平臺的餐飲安全問題。外賣平臺對餐飲安全不重視,不僅影響了用戶的用餐體驗乃至健康問題,也制約了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
外賣平臺競價排名機制不該是法外之地,必須依法按規(guī)實施,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根據《互聯(lián)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服務的付費搜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競價排名,已明確被定性為商業(yè)廣告。那么,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外賣平臺的競價排名。只要商家是花錢提升排名的,外賣平臺就該明確標示出這是商業(yè)廣告或商業(yè)推廣,而不是讓用戶誤把靠花錢排名靠前的商家當成有口碑、服務優(yōu)質的商家。這是外賣平臺競價排名機制當堅守的最基本的底線原則。
相反,如果外賣平臺不區(qū)分競價排名結果和自然搜索結果,不具有可識別性,給用戶造成誤導,實質上屬于一種違法行為,應當依照廣告法相關規(guī)定給予處罰。對此,相關管理部門對于外賣平臺的競價排名機制應該立案調查,如果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就該依法處罰,并督促整改,不能任由外賣平臺任性利用競價排名機制誤導、坑害消費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