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珊 郭富收 韓天旭
老人倒了沒人敢扶,路邊受傷的兒童無人敢救……
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怎能讓冷漠之風繼續(xù)蔓延?
兩會期間,王樹安等11名省人大代表聯(lián)名提交議案,建議制定《河南省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保護救助者的合法權益。
現(xiàn)象
老人摔倒、兒童受傷,為啥沒人敢管
王樹安等11名省人大代表在議案中說,與人為善、見義勇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近年來,社會上發(fā)生一些怪現(xiàn)象:老人摔倒了無人敢扶、路邊受傷的兒童無人敢救、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偷竊無人敢管……去年微博上熱議的小悅悅事件,就是無人施救的典型案例之一。
2011年10月,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相繼被兩車碾壓,18名路人路過但都漠然而去。最后,還是拾荒者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
關于此事,河南商報曾以“河南律師倡議立法保護見義勇為者,近八成人支持”、“專家談小悅悅事件:社會缺乏信仰是道德滑坡關鍵”為題,進行了報道。
原因
好人難當,救助人有顧慮
為什么人們會如此冷漠?王樹安等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救助人承擔著較大的法律風險。由于各種原因,救助行為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一旦發(fā)生事與愿違的情況,救助者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救助人害怕好人難當。本來是出于好心幫忙,結(jié)果可能反被指責為肇事者。
三是救助人在救助過程中受到損傷,賠償難。救助他人時,當事人往往會遭受財產(chǎn)損失、人身傷害甚至犧牲生命,損失由誰賠償,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
建議
我省應制定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tǒng)美德,保護救助人的合法權益,王樹安等11名人大代表建議制定《河南省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
制定法規(guī)時,應著重考慮免責原則、舉證規(guī)則、人身損害待遇、救助行為確認、法律援助、鼓勵作證、懲戒措施、政府慰問等8個方面的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