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建設路拓寬了不少,各種車輛川流不息(照片為多次曝光合成)
1983年的建設路,已經(jīng)有了電車
當年的伏牛路,驢車和公交車并行
1983年,交警鄭春平在鄭州火車站坐公交,他特意數(shù)了數(shù)車上的人:301個。“覺得現(xiàn)在的公交車擠?最多也就200人吧,跟當年沒法比。”
鄭春平今年60歲,剛退休。作為一名老交警,他當年幾乎丈量了鄭州所有的路,見證了鄭州人出行的變化。
以前13米寬就算大路
如今的鄭州,大部分主干道都有50米寬。即便如此,每天上下班高峰一堵幾小時,還是讓人恨不得路再寬點。
老照片上,鄭州道路暢通,看上去“寬闊無比”。事實上,那些路大部分都7米寬,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小路。
以京廣鐵路為界,當時的鄭州分為“西郊”和“市區(qū)”。鄭春平說,1983年,鄭州能稱得上“大路”的,東西向只有“兩條半”:“兩條”是指13米寬的金水路和隴海路,“半條”是指解放路附近的二道街(那是一條單行道,只算得上“半條路”)。大多數(shù)道路,都像如今的工人路一樣,有7米寬。
最寬的路,在國棉六廠往西到國棉五廠一帶。那段路寬50米,是為響應國家“備戰(zhàn)備荒”的倡議于1971年修建的。也就是說,那段路修好是備戰(zhàn)當機場的,關鍵時候可以停飛機。
那時候的路,因為車少人稀,哪怕只有7米寬,也顯得極為寬闊。從省人民醫(yī)院經(jīng)過火車站到國棉六廠,公交車40分鐘就能跑完,同樣的線路,現(xiàn)在差不多要跑兩個小時。
雖然路窄,但是那時候的人,很遵守交通規(guī)則。當時的鄭州市,交警事故科只有6個人,就能處理完全部事故。
鄭春平說,那時候交通規(guī)則相當簡單,“各行其道”,“誰走錯了道,就是誰的責任?!?/p>
“那時的鄭州,北到農(nóng)業(yè)路,南到隴海路,東到花園路,西到國棉廠?!编嵈浩秸f。
過去,娛樂、購物中心在市中心的老墳崗。由于沒有公交車,西郊有錢的工人想到市區(qū)娛樂,打牙祭、追時髦、看景致,不得不打“驢的”,花兩毛五分錢坐個毛驢車,經(jīng)過大溝陡坡,顛到市區(qū)。要知道,那時候一只燒雞也不過三毛錢。
后來逐漸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機動車,市區(qū)開始“禁驢”,就像現(xiàn)在“禁摩”一樣。郊區(qū)政策相對寬松,所以在西郊,還能見到和公交車并行的驢車。
1983年之后,鄭州才開始慢慢有了出租車,至于私家車的出現(xiàn),還要往后再推幾年。
鄭春平說,最早出現(xiàn)出租車的地方是在火車站附近,大多是人力車,也有機動三輪車,都是老年人在開。后來漸漸有了數(shù)量稀少的汽車作為出租車。因為剛剛出現(xiàn),出租汽車顯得很高檔,又沒有人管,時常會有“漫天要價”的情況。有外地人從火車站打車到機場(當時的機場就在現(xiàn)在的民航大酒店附近),出租車司機敢200元、300元地要。曾有個廣東人在鄭州打出租車,司機說“按斤收費”,體重多少斤收多少錢,沒走多遠居然要人家100多元。
鄭春平說,直到后來有了“黃面的”,有了客運管理處,出租車才脫離“貴族消費”階層,漸漸成為尋常百姓出行的另一選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