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住上了整潔漂亮、設施齊全的小別墅。
2012年歲末,22家媒體記者進行了一次“生命運河探源”之旅
【核心提示】
南水北調(diào),是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均衡水資源調(diào)配、共享江漢甘甜的共同夢想和安邦課題——
從江漢源頭到丹江口水庫乃至京城中南海,從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家,到提桶汲水的老叟婦孺,莫不幻想著——能使甘甜清涼的長江水,跨山鉆洞,逶迤北上,奔流到京畿環(huán)域,源源汩汩、豐沛富足地周濟滋潤一直困頓焦灼于沙漠外圍、少雨寡霖的京津要沖。
但在60多年前的內(nèi)憂外困、戰(zhàn)火頻仍交錯時,這幾乎只是一個癡人說夢的白日黃粱。
只有在改革開放的大局下,在國庫富足的財力上,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人民政府才能以宏大氣魄與嚴謹論證相結合的革命熱誠、科學態(tài)度,撥動了東線、中線的交織鳴奏。
南水北調(diào)是世界水利史上一部壯麗的中華史詩,是我國治水大業(yè)中一部前無古人的轟鳴交響樂,是足以載入史冊的不朽長卷,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又一科技巨作。
2012年歲末,來自中央、京津及河南共22家“南腔北調(diào)”的媒體記者,頂風冒雪,踏訪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段最長、情況最復雜的河南段,進行了一場為期5天行程共700多公里的“生命運河探源”之旅。
采訪活動由南陽市丹江口水庫出發(fā),沿途有南陽、平頂山、鄭州、焦作4市8縣10個站點,進行一次探源巡禮。
祖脈:“熱土難離 為何移民?”
詔曰:“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漢書》
“俺祖祖輩輩都在這兒生活,恁懂不懂熱土難離?為啥讓俺移民?就為讓北京人喝上一口甜水?”——移民的風聲剛剛起于青萍之末時,一生都未出過遠門的老漢老太太捶胸頓足。
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總干渠是一條生命運河。
它全長1432公里,主要向輸水沿線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20余座城市提供生活和工業(yè)用水,其中河南省境內(nèi)731公里。
南陽市淅川縣,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qū),該縣轄區(qū)水域面積占整個水庫的52%。從渠首到北京,全長1267公里,落差為98米,設計全程自流到北京,不用水泵。
它從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淅川縣九重鎮(zhèn)陶岔渠首閘引水,經(jīng)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開挖渠道,在黃河南岸鄭州附近,通過隧道穿過黃河,沿京廣鐵路西側(cè)北上,自流到北京頤和園的團城湖。天津干渠則出河南后從河北省徐水縣分水至天津外環(huán)河,干渠長154公里。
規(guī)劃一期工程,年調(diào)水量97億立方米,最終將達到每年130億立方米。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計劃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線通水,受水人群達1億多人。
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蓄水的基礎上——大壩從原162米加高到設計高度176米,蓄水位172米以下的原庫區(qū)周邊506平方公里土地和鄉(xiāng)鎮(zhèn),都將淹沒在水底。
于是,“移民”就成了千秋偉業(yè)工程首要的巨大課題。
清代著名詩人徐光弟曾用“河身如帶勢環(huán)彎,一線中流兩岸山”的詩句,絕妙地勾勒出丹江的奇秀俊美。
這里曾是“一腳踏出四兩油,一收十年糧不愁”的富庶之地。但為了國家戰(zhàn)略利益,淅川付出了巨大代價。上世紀丹江口水庫建設時,就淹沒了淅川362平方公里土地,動遷了20多萬人。而這次為了源頭水源保護和庫區(qū)蓄水北送,16.5萬淅川人要離別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