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調查說明
調查機構:新生代市場監(jiān)測機構
調查時間: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
有效樣本量:1007個
調查范圍:全國5個大中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
抽樣誤差:5%
樣本構成:男女比例50.1%與49.9%;年齡結構:15~24歲占18.3%,24~35歲占36.5%,36~50歲占35.2%,51~60歲占10%。學歷結構:高中及以下占9.2%,大專占23.1%,大學本科占59.6%,碩士及以上占8%
彌合社會誠信“斷裂帶”
良好的社會信任結構,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李松
持續(xù)三年多的長江學者被舉報事件終于塵埃落定??萍疾恳寻l(fā)布通告,正式撤銷西安交通大學原教授李連生等人2005年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這是第一例因學術造假被撤銷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也是繼2003年漢芯事件后國內又一起嚴重的科研造假事件。
但這只是中國面臨的誠信危機的一個投影。社會急劇轉型,身處其中能切實感受到,各個領域的誠信缺失現(xiàn)象層出不窮,消極影響不斷。
為了解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瞭望》新聞周刊聯(lián)合國內專業(yè)調查研究機構——新生代市場監(jiān)測機構,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等5個大中城市展開了民意調查。
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被訪者對當前中國社會誠信狀況總體評價較低,僅有4.8%的被訪者評價“好”,48.7%評價“一般”,接近半數(shù)(46.6%)被訪者認為社會誠信狀況“差”,甚至“很差”。
同時,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還顯示,相對于農村戶籍被訪者,城鎮(zhèn)戶籍被訪者對社會誠信的滿意度更低,而且隨著學歷水平的上升,被訪者對社會誠信度的評價持續(xù)走低,47.7%的高學歷(大學本科及以上)被訪者,對當前社會誠信度評價是“差”,甚至“很差”。
醫(yī)藥衛(wèi)生、房地產誠信度最低
在中國傳統(tǒng)中,誠信一直被視為立身之本,是人際交往的首要準則。
但近年來發(fā)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爭、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殺門”、蒙?!罢u謗門”、唐駿“學歷門”、河北大學校長“抄襲門”、張悟本及李一事件多領域造假丑聞頻出,公眾一次次感覺通往誠信的大門越顯遙遠。
“誠信是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存在的,與制度因素和社會變遷的影響密切相關?!敝袊嗣翊髮W社會學系周孝正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隨著近年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誠信狀況不但越來越差,有些方面甚至極其糟糕,這已經成為中國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p>
從誠信主體來看,社會誠信包括政府誠信、企業(yè)誠信和個人誠信三類。
“一些地方政府誠信缺失,讓我吃了不少虧?!睆埾壬潜究浾呤熳R多年的一位廣東民營企業(yè)家,談及在各地的投資境遇時,他抱怨道:“沒去投資前,有的地方政府許以種種優(yōu)惠政策,說得天花亂墜。等投資之后,又出爾反爾,不兌現(xiàn)承諾,吃拿卡要更是常事?!?/p>
在本刊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受訪的普通民眾對部分地方政府誠信缺失現(xiàn)象嚴重也有怨言。比較典型的是,近年來各地方政府舉行的各類價格聽證會,不少也因代表缺少代表性、程序不透明等屢遭公眾質疑。
有研究者稱,在政府誠信缺失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門政策多變、不守承諾、隨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虛作假、欺上瞞下、虛報成績,等等。
在企業(yè)誠信缺失方面,在本次調查的10大行業(yè)中,受訪者認為最不誠信的5大行業(yè)依次是:醫(yī)藥衛(wèi)生、房地產、美容業(yè)、服務業(yè)、家政/婚姻/職介等中介業(yè)。醫(yī)藥衛(wèi)生誠信度最低,遭到高達70.5%的被訪者“投訴”,56.6%被訪者認為房地產不誠信,僅居醫(yī)藥衛(wèi)生之次。相對于總體人群的評論,高學歷人群對房地產、美容、服務業(yè)、金融和旅游業(yè)的誠信度評價更低。
“醫(yī)藥衛(wèi)生、房地產等重要行業(yè)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這些行業(yè)誠信缺失嚴重,折射出這些行業(yè)存在很多不規(guī)范之處?!鄙鐣W研究專家、新生代市場監(jiān)測機構副總經理肖明超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
肖明超進一步指出,如果基于市場經濟制度的行業(yè)信任機制無法建立,那么在契約和公平之上的協(xié)定信任就難以實現(xiàn),最終導致公眾的很多生活與服務需求無從獲得有力的保障。
在個人誠信缺失方面,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大多數(shù)人對整個社會的誠信狀況評價較低,但是誠信度的自我評估數(shù)據(jù)卻比較樂觀。88.7%的被訪者認為自己是個誠信的人。而且學歷水平、家庭收入、年齡與誠信度自我評估呈現(xiàn)正向相關關系,91.6%的高學歷人群認為自己是誠信的人,而高中及以下學歷被訪者認為自己誠信的比例是81.7%,比高學歷人群低大約10個百分點。
從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不同代際之間隨著年齡的增加,被訪者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個誠信的人,而且家庭收入越高,被訪者的自我評估越傾向于誠信。
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還顯示,農村戶籍被訪者對于以感情為基礎的人際關系的信任程度高于城市戶籍被訪者,62.3%的農村戶籍被訪者信任朋友,而城市戶籍被訪者信任朋友的比例為54.7%。
對此,肖明超分析:農村人的社會關系是建立在血緣、近鄰以及周圍的熟人的基礎上的,相對封閉且人際關系較為單一,以感情為基礎的人際關系的穩(wěn)固性更高,因此他們對周圍人的信任度更高;城市人由于社會關系的多元化,以及城市的居住與工作形態(tài)帶來的朋友關系的疏遠,導致城市人對于社會關系的敏感度更高,自我心理設防和懷疑的傾向比農村人更突出。
加大社會運行成本
多種跡象表明,中國社會誠信度下降,對社會發(fā)展已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最明顯的是,不僅造成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間的交流和溝通變得更加困難,對他人的同情、關心和幫助也變得更加不易。
媒體報道,2010年12月29日,福州六一北路與湖東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五六人,無一出手相助。就在兩名女子試圖將其攙扶起來時,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讓她們縮回了手。老人躺在冰冷的馬路上,度過了生命的最后幾分鐘!
觀察人士表示,這很可能是“彭宇案”后遺癥——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以來,好心救助老人卻反被告上法庭索賠的案例,已多次出現(xiàn)。
“目前在社會上,老實人吃虧現(xiàn)象比較多?!北本┦惺吧絽^(qū)魯谷社區(qū)的居民張先生對本刊記者直言。他擔心,在這種“失信者占便宜,老實人吃虧”的社會氛圍下,整個社會將會面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
誠信缺失對個人的傷害,很多人已有切身體會。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88.9%的被訪者表示因別人的不誠信而有過吃虧的經歷。不過,同時也有71.5%的被訪者認為,自己身邊的人“大部分”做到了誠信。
調查數(shù)據(jù)還顯示,45.4%的被訪者認為,當前社會上最為常見的失信現(xiàn)象是“假冒偽劣商品盛行”。對電視、報紙等正規(guī)媒體上發(fā)布的廣告的真實性,只有46.2%的被訪者表示“大部分相信”。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不講誠信的壞榜樣,破壞性極大。肖明超認為,在若干事件中,不講誠信在短期內容易獲得更多利益,如果這樣的“壞榜樣事件”沒有受到社會道德的聲討、譴責以及法律的懲罰,將會導致不誠信行為的擴散。久而久之,就出現(xiàn)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現(xiàn)象,驅使很多講誠信的“好人”變成了“壞人”,很可能引發(fā)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
“造成了社會誠信鏈條的中斷和損害,破壞了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規(guī)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社會發(fā)展室主任李煒博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誠信缺失會造成交易主體不被對方信任,限制交易主體自身發(fā)展,為防范交易風險被迫增加交易成本。
李煒說,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隨著生產規(guī)模、市場范圍、交往層次和交換頻率的迅速擴大與增加,誠信作為一切交易活動的基礎,必然要求被公眾認同和遵守。
但誠信缺失已使我國經濟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影響我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損害了國家聲譽。比如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但以數(shù)萬名兒童的生命和健康為代價,也使國內外消費者對我國的食品安全產生信任危機,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極大損害。
據(jù)海關統(tǒng)計,2008年1~10月中國出口乳制品11萬噸,價值2.8億美元,分別比2007年同期增長2.4%和50.4%。但受三鹿“毒奶粉”事件影響,10月當月中國出口乳制品1036噸,同比下降91.8%。奶粉成為乳制品中出口下降幅度最大品種,10月出口同比下降99.2%。
“誠信缺失使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比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造成無數(shù)個人身心傷害,家破人亡,大量企業(yè)舉步維艱?!敝袊萌司W(wǎng)創(chuàng)辦人、華南師大理論部副主任談方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誠信缺失還使得一些人靠騙人暴富,也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導致公眾對社會和政府產生強烈不滿?!?/p>
由此產生的社會反彈,出口何在?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49.1%的被訪者表示遭遇到無誠信問題,他們會到相關部門投訴、協(xié)商處理,28.9%的被訪者聲稱會借助媒體輿論進行譴責,14.6%的被訪者反映會訴諸法律。其中,50.2%的城鎮(zhèn)戶籍人口選擇投訴和協(xié)商處理,而農村戶籍被訪者選擇該措施的比例僅41.5%。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學歷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被訪者在遭遇無誠信問題時采取投訴和協(xié)商處理的傾向性更明顯。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50%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月收入8000元以上)人群傾向于采取投訴和協(xié)商處理措施。
關鍵還在于政府
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影響人們誠信觀念的成長中,排行前三位的因素或渠道分別是:傳統(tǒng)文化、家庭成員和社會風氣。僅48.5%的被訪者認為學校的誠信教育效果理想,而且與學校教育相比,越是高學歷人群越傾向于認同家庭誠信教育的影響力。
對于上述調查結果,談方的解讀一針見血:“當今學校的誠信教育,大多泛泛而談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容。有時教育者所言與社會現(xiàn)實不一致,更是削弱了教育的實際效果?!?/p>
談方說,改革開放以來,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個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但有些人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膨脹,甚至為一己私利不惜弄虛作假、坑蒙拐騙,由此產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則與倫理道德觀念的矛盾沖突,使原有的社會誠信受到猛烈沖擊。
受訪專家還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也是社會誠信度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坝捎谑袌鼋洕顒訑?shù)量大、變化快,加之信息的公開不夠,使交易雙方信息嚴重不對稱,給失信和欺詐提供了可趁之機?!崩顭樥f,“同時,因為社會流動性加大和市場交易的不確定,也使失信者有了從事欺詐而逃避打擊處罰的社會環(huán)境。”
李煒認為,政府在市場準入、市場管理、市場監(jiān)督、信息反饋等許多方面還缺乏完善的制度,在對失信者處罰力度上還缺乏有效的措施?!皩珓諉T的管理方法失當和公務員自身素質不高,社會中介組織、社會輿論環(huán)境作用不充分等,也是社會誠信缺失現(xiàn)象蔓延的原因?!?/p>
社會誠信度下降,更是與一些地方政府誠信缺失密切相關?!罢臋嗔A,是民眾的認同,而政府誠信缺失,勢必使政府與公眾之間產生無形的隔閡?!闭劮奖硎?。
“有些地方政府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不但失去政府公信力,也拖累社會誠信?!闭劮秸f,“有些地方政府誠信缺失,是導致當?shù)厣鐣r值取向傾斜、是非標準混淆、社會誠信度下降的主要根源之一。”
他認為,社會誠信關鍵在于政府誠信,政府誠信體現(xiàn)于公務員誠信。因為公務員掌握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是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誠信行為如何,對社會公眾具有強大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
李煒認為,在一個誠信制度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及公眾人物正面形象欠佳的社會語境下,失信現(xiàn)象容易快速蔓延。
多位受訪者表示,當今官場“兩面人”對政府誠信危害極大——有些落馬貪官,除了揭出家里隱匿的巨額賄賂和一大串丑聞惡行,還能揭出苦心編織的榮譽光環(huán)和一大串廉政名言。
比如2010年9月被以受賄、巨額財產來源罪判死緩的浙江省原紀委書記王華元,在東窗事發(fā)前兩天,還在反腐倡廉大會上慷慨陳詞:“反腐倡廉是全社會的事。公開是監(jiān)督的前提,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p>
“政府如果自身不講誠信,那么就會‘上梁不正下梁歪’,就無法要求百姓講誠信?!敝苄⒄J為,加強政府誠信建設,是社會誠信建設的基礎工程和先導工程。公務員作為政府行為的決策者和體現(xiàn)者,講誠信不僅是其個人的道德要求,更是對公眾利益的一種承諾,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這一觀點具有較為普遍的民意基礎。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被訪者關注程度最高的是政府誠信,其次是個人誠信,再次是企業(yè)誠信。
調查數(shù)據(jù)還顯示,年齡與政府誠信關注程度呈正向相關關系。80后和90后關注政府誠信的比例不足40%,而50后的關注程度則達到75.2%。相對前輩,青年人群已經更關注個人誠信和企業(yè)誠信。
以法治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必須以法治為基礎,從構建政府誠信入手。
談方建議,把誠信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員的一個重要指標,而政府誠信建設的重點則是民生領域的部門?!懊鎸κ判袨?,要根據(jù)有關制度規(guī)定,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進行比對一般老百姓更為嚴厲的處罰?!?/p>
周孝正認為,必須積極穩(wěn)妥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有效解決政府誠信問題。中國社會問題的總病根是權力過分集中,得不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約束。“只有切實落實憲法給予每個人的權利,讓社會充滿公平、正義的陽光,才能讓百姓在誠信的環(huán)境中有尊嚴地生活?!?/p>
李煒建議,通過一系列的信用制度設計來推動社會體系建設,塑造社會風險防范及誠信多獲利的社會價值觀,完善個人和企業(yè)的征信系統(tǒng)。“要以法治為基礎,信用制度為核心,將納稅、合同履約、信貸、產品質量以及貪污、行賄受賄、法院判決執(zhí)行情況等信息,納入個人和企業(yè)的征信系統(tǒng)。”
他表示,防范和治理失信,僅靠道德規(guī)范是不夠的,還必須把社會誠信納入法治軌道,加大懲處力度,使失信者無利可圖。
肖明超建議,應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和媒體輿論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監(jiān)督的作用,建立企業(yè)誠信度社會監(jiān)督機制,對于不誠信的企業(yè)要及時給予曝光。“對于失信企業(yè)和個人,在公司注冊、企業(yè)經營合作、銀行貸款、信用卡申請等方面予以限制,做到一處失信,處處受制,讓其失信的成本大大增加,從而真正產生自律的行為?!?/p>
“政府各部門應依據(jù)自身特點,建立健全相關失信處罰制度。”北京中盛律師事務杜立元律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具體而言,可對制售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的食品藥品、家用電器等產品的經營者加大處罰力度,對產品的銷售商、中間商(批發(fā)、代理、物流等經營者)、生產商三者予以并罰;修改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對存在欺詐行為的經營者增加賠償額度,改“雙倍賠償”為多倍賠償,使失信經營者因懼怕沉重的賠償責任而加強自律,自行規(guī)范經營行為,等等。
杜立元還建議,盡快建立與公開信用信息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如制定個人誠信管理條例、企業(yè)誠信監(jiān)管條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建立統(tǒng)一集中或政府、行業(yè)、信用中介機構三個層次的資信數(shù)據(jù)庫,及時有效地向全社會提供信用信息。
受訪專家同時指出,對誠信者的有效激勵也不容忽視。而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54.6%的被訪者認為,獲得別人的認同,是他們講誠信的最大的驅動因素。此外,誠信所帶來的內心滿足感,也是人們信守誠信的重要訴求。而相對于中年群體,青年群體更期待通過誠信獲取別人的認可。
從本次調查數(shù)據(jù)來看,62%的被訪者相信未來社會誠信度會越來越高,目前社會的誠信狀況不會影響他們對他人的信任感,而且高知高收入人群對未來社會誠信度充滿更多、更高的期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