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啟動,這項培訓自2006年實施以來,已累計培訓實用人才7.25萬人。實用人才培訓為增強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qū)農民的致富能力,起到了“領航”作用。
過去一年,我國脫貧攻堅的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監(jiān)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逐步確立,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日益完善。隨著建檔立卡、駐村幫扶、資金監(jiān)管的深入,脫貧攻堅“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已經確立。如何筑牢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完成“啃硬骨頭”的任務成為眼前的當務之急。
啃下這些“硬骨頭”,歸根到底,關鍵靠人。當前,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加速推進,許多農村青年紛紛跳出農門,外出務工,一些地區(qū)農村黨組織干部呈現老化現象,貧困村“兩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回城,第一書記完成任務后也將陸續(xù)撤離。相對于發(fā)達地區(qū)而言,貧困地區(qū)更需要人才,需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要鞏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果,打造一支脫貧攻堅“不走的工作隊”顯得尤為必要。
找到了“窮根”,才好靶向治療,對癥施策。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既要解決好當下發(fā)展問題,也要解決好長遠生計問題;既要攻堅拔寨、又要鞏固提高。建立穩(wěn)定脫貧的長效機制,激發(fā)貧困群眾自身的致富動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領導干部帶頭、脫貧人才領軍、“不走的工作隊”保駕護航。
“扶貧先要扶志”,貧困群眾既是扶貧的實施主體,又是直接受益者,激發(fā)扶貧對象的內在動力,就是激發(fā)他們擺脫貧困、致力創(chuàng)業(yè)的夢想。要把激發(fā)貧困群眾自發(fā)、自愿、自覺的致富愿望,作為扶貧的重要舉措,通過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等途徑,扶持一批有想法有干勁的帶頭人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用貧困群眾身邊的典型教育人、說服人、引導人。駐村工作隊可以將這些典型案例在貧困群眾中進行推介,分析成功的原因,對比發(fā)展的基礎,明確奮斗的目標,激發(fā)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心愿望,杜絕“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扶貧開發(f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貧困群眾立足自身脫貧致富的信心,激發(fā)他們自強自立、自我發(fā)展的決心和熱情。
此外,還要創(chuàng)新理念,運用內外兼修的思路,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吸引本地大中專畢業(yè)生以及在外創(chuàng)業(yè)、事業(yè)小有成就的本鄉(xiāng)本土人士參與脫貧攻堅,為緩解脫貧攻堅人才匱乏問題注入新的動能。對這些人才,應以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確保他們能夠“回得來”“留得住”,讓他們在農村獲得施展才華的空間,為“不走的工作隊”增添有生力量。(作者:李慧)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12日 06版)
新時代面臨著新挑戰(zhàn)也蘊藏著新機遇,正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黨員干部就要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不斷增強干事業(yè)的那股“牛勁”、抓工作的那股“猴勁”和做扶貧的那股“虎勁”,耕好自己那的“三分地”,方能不負人民的期望和時代的重托,做一個人民滿意、時代需要的陳澤勝式的扶貧好干部。
扶貧工作對于青年干部是一張白紙,青年對扶貧工作也是一張白紙,只有不斷探索;只有不斷認識;只有不斷發(fā)現,才能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案。
脫貧攻堅本是一件民心工程,如果脫離了實際大搞表格扶貧,必然會傷民心。要真正實現貧困村的脫貧目標,幫扶干部必須真心融入農村,要有“踏地十年”的決心,以造福一方的責任心,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事業(yè)心,解決好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作為脫貧攻堅戰(zhàn)的排頭兵、領路人,各級扶貧干部更要立好標桿、做好表率,用“愚公移山“的實干精神、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行動讓扶貧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他們怎么做到的?究竟下了哪番"繡花"功夫?現在是什么面貌?脫貧之后的路又該怎么走?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六集系列微專題《蘭考之變》,為您講述蘭考脫貧背后的故事,給正走在脫貧路上的干部和群眾以參考。
“繡花”,一針一線都是真。向貧困宣戰(zhàn),來不得半點馬虎,更是要“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脫貧工作不能靠一己之力,脫貧要求我們發(fā)動群眾,集思廣益,要求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聯絡,全情投入,踏石留印,鑿壁留渠,以忘我的奉獻精神和勇承重任的擔當感染和帶動群眾投入到脫貧攻堅中。
脫貧攻堅,不能遺漏任何一個細節(jié):基礎工作扎實不扎實,幫扶措施精準不精準,資金管理嚴格不嚴格……所有這些都必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壓實。
只有讓人民吃得飽、穿得暖、安居樂業(yè),收入水平和經濟實力真正跨過“貧困基準線”才能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扶真貧、真扶貧”,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也才會由“數字量變”到“生活質變”。
脫貧攻堅是一個地區(qū)脫貧的要素之一,需要外來“輸血”,更需要當地群眾自動“造血”,才是貧困地區(qū)脫貧致富的法寶。唯有如此,才會讓“輸血”變“造血”讓“有限”變“無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扶貧幫扶隊伍。
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可持續(xù)生計方法是近年來對貧困進行評價的一種新方法,它是基于對貧困原因的深層次理解而提出的,大致包括了就業(yè)、人的能力和自然資源等因素。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最難實現的就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消除區(qū)域性整體貧困。
脫貧攻堅的號角已吹響,全體黨員干部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涓涓細流匯成江河,點點心血聚成八方之力。
開局良好,我們當懷滿滿的信心,向著全面“脫貧”沖刺,向著全面“小康”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