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工作的肖小姐國慶準備回老家好好休息,誰知卻連續(xù)接到了6張“紅色催款單”:8天假期6場婚禮,時間排得滿滿當當,份子錢一個月薪水恐怕都不夠應付。看到肖小姐在網(wǎng)上爆出的喜宴隨禮單,不少網(wǎng)友深有同感地表示:這就是我??!
坊間俚語稱,“人情債,人情債,來是人情去是債”。以重慶的肖小姐為例,讓她真正皺眉和無奈的,倒不是今年的“最長國慶”要赴6場喜宴,而是那些入鄉(xiāng)隨俗的份子錢??吹竭@種場面,有網(wǎng)友不無戲謔地議論道:一到這個時候,我就慶幸我沒有多少朋友。
說是有“喜宴恐懼癥”,但多年以來,人們卻還是吐槽歸吐槽、隨禮照隨禮。這當中,有人自我寬慰稱,就當是把送出去的錢“存銀行”了,日后來個一次性的“零存整取”;也有人說,那么多人發(fā)喜帖都會想到你,說明你的人緣和人品都不錯,也可算是“花錢換美譽”了……俏皮的話說說無妨,但其實人們心知肚明,“喜宴恐懼癥”永遠會在抱怨中的輪回。
重慶的肖小姐就稱,大家都是獨生子女,本來兄弟姐妹就少,遇上同窗同事一生就一次的大喜事,即使經(jīng)濟有點緊張,還是應該保持“痛并快樂著”的心態(tài),這個月的收入送了禮,下個月就省著點過。而這樣一來,喜宴依然只是一種“道具”,參加者對份子錢的恐懼,大概只有在自己發(fā)帖“回本”之后,才會獲得某種心理上的平衡。
喜宴帶上的“恐”的色彩,怎么說都已走形變味,即便人們大都心照不宣,也會讓“喜”的意義大打折扣。所以,要化解對“喜宴恐懼癥”的普遍糾結(jié),與其時時抱怨,不如人人行動。怎么行動?還是一句老話:少些經(jīng)濟盤算,多些從我做起。
現(xiàn)實中的“人情債”,說復雜是復雜,講簡單也簡單。比如,凡是上一輩的人情來往,不妨不去參與;而對自己生活中的隨禮標準,可以堅持做到“禮輕情重”。
實話實說,一些人的“喜宴恐懼癥”,無非是既心疼于送出時的可觀禮金,又期待著將來得到時的盆滿缽滿。那么,何不從一開始就“與人輕松,與己輕松”。形成一種隨禮方面的輕松風氣和氛圍,也有助于社會婚慶消費不再“打腫臉充胖子”。(作者:司馬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