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是產品市場,還是頂層設計,都聚焦于“品質”,也預示著一個質量時代的到來。
看似巧合的事件,往往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最近有兩則新聞就是如此。一則,智能手機密集發(fā)布,有“史上最貴的蘋果”,也有“性價比依舊的小米”;二則,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無論是產品市場,還是頂層設計,都聚焦于“品質”,也預示著一個質量時代的到來。
美好的東西在質不在量。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基本走過了“工廠時代”,“制造大國”在產品的種類、數(shù)量上早就名副其實,而質量和品牌則備受詬病。每當國人在海外瘋狂掃貨,而國貨遭到冷遇時,難過的不只是生產廠家,還有消費者,他們也總在“中國難道生產不出好產品”的糾結中把錢花在別處。人們何嘗不期待在本土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更何嘗不希望中國能成為“制造強國”。
質量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共識,從市場流向中就顯而易見。最近一款“找到你十年前用的手機”的H5產品走紅,與其說在懷舊,不如說從當年的諾基亞、摩托羅拉中看到了國外手機品牌的力量。如今,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傳音手機暢銷非洲,自主芯片研發(fā)、原創(chuàng)拍照識別功能等都讓手機生產更具競爭力,也得到了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小到手機,大到無人機,再到高鐵,“走出去”的中國造在搏擊全球市場中,為中國制造的品質升級照亮了前路,這足以說明提質增效,用品質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不過,產業(yè)價值從低端邁向中高端,注定要爬坡過坎,也少不了“陣痛”。隨著消費需求的提升,人們早已超越“有沒有”,更在乎“好不好”,如果不能在供給上同步提質,很快就會被淘汰。不管企業(yè)愿不愿意,向供給要品質的方向再清晰不過了。當然,這也不是企業(yè)一己之責,提高供給質量應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使命,政府重視質量、企業(yè)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生產和制造才更容易因應而變、順勢而為。更重要的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時代,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在提高、動力在增加,為從制造到質造、再到智造打開了新通道。
產品好壞終究是外在的,其重品質的內在氣質和匠心精神才是核心要素。正如《指導意見》所說,要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每一個馳名不衰的產品,無不凝結著創(chuàng)意者和生產者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叫得響、立得住的品牌,無不內化著精益求精的雕琢之功、閃耀著匠人的精神品質。一個芯片、一段鐵軌、一個螺絲、一把工兵鏟,消費者在享受產品紅利的時候,應該還能看到“制造者付出后的微笑”。任何產品雖是功用之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產與價值、品質與精神的對話,這是極大的“制造誠意”。
國家進步、社會發(fā)展應該也是有品質的進步、有質量的發(fā)展。今天,我們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就是拋棄以前“走量不走質,走價不走心”的老路子,而實際上,沒有品質哪來效益、沒有質量哪有口碑。中國發(fā)展至今,不能再受困于“海淘馬桶蓋”的尷尬,應該有一個與其發(fā)展地位和發(fā)展預期相稱的制造水準,更應該有一種與其發(fā)展?jié)摿桶l(fā)展目標相一致的制造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要完成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而且要實現(xiàn)科研攻關、創(chuàng)新活力、品牌建設的全面突破。在發(fā)展過程中,讓“質量第一”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時代精神,品質才能成為國家進步的驕傲。
“20世紀是生產率的世紀,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質量差、價格低的產品,能長期存活下去。誰掌握了核心技術、掌握了質量和標準,誰就掌握了話語權?!爸袊焚|”的確還在路上,也正在以合力姿態(tài)展開著強有力的進擊,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會更好”。(作者:李洪興)
我國憲法是同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實踐探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既保持憲法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權威性,又推動憲法與時俱進、完善發(fā)展,是我國憲法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詳情】
網(wǎng)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wǎng)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