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屠呦呦拿到諾獎,心中感受到的不是獲獎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現代科研的悲哀。
昨天,關于生理學和醫(yī)學諾貝爾獎的消息四處瘋傳,85歲的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獎。對于國人來說,對諾獎期盼已久,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并沒有讓國人太過驕傲,畢竟文學獎是諾貝爾獎中含金量較低的??墒?,有了含金量較高的生理學和醫(yī)學諾貝爾獎,卻依然高興不起來。
首先,如果屠呦呦教授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恐怕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知道她。屠呦呦教授除了發(fā)現青蒿素之外,其他的履歷并不光鮮,沒有博士學位、沒有海外留學背景,也沒有知名專家、兩院院士的光環(huán),甚至正研究員的職稱也是幾近退休的年齡才得到。就是這么一個在國內科學界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科研人員,卻獲得了比那些頭頂無數光環(huán)的專家們更大的成就。所以,當聽到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國人為了獲得諾獎投入巨資而不得與屠呦呦默默無聞拿到諾獎的強烈的反差,讓人心中感受到的不是獲得諾獎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現代科研的悲哀。
其次,我們更需要反思,為什么現在科研經費比過去多了那么多,有這么多院士,那么多海外留學精英,那么多的科研人員,但是原創(chuàng)性的和開創(chuàng)性的東西和投入相比卻是少的多的多。整個科研生態(tài)也讓人擔憂。學術造假、科研腐敗、版面費、“撤稿門”、學霸、科研官僚化……使得大量的科研經費的投入不見成果、大量的科研人員存在著“智力”浪費,大量的專家走穴賺錢,科研單位急功近利四處挖人而不謀自身長遠發(fā)展。
最后我們更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屠呦呦在國內默默無聞,是不是在我國科研體制存在著逆淘汰呢?我國的科研體制一直都是功名利祿對科研人員進行引誘,也一直通過職稱、名利來對科研人員進行“鞭策”。當科研人員把精力集中在職稱、金錢、地位上面的時候,其實最能促進科研發(fā)展的“專注”和“興趣”已經喪失了……
當科研單位驕傲于拿了多少項目經費和引進多少海外精英的時候,科研求真證偽的本質已經不復存在??蒲?,只有成果才是最真的,就像屠呦呦的青蒿素哪怕過了將近半個世紀,卻依然被人記得??蒲胁皇且患庇谇蟪傻氖虑椋蒲斜旧砭褪歉鞣N偶然中的必然,貴在堅持。當我們太過于為科研之外的事情而奔波操勞或為名利所累,科研怎么會出好的成果的呢?(蔣永紅)
我國憲法是同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實踐探索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既保持憲法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權威性,又推動憲法與時俱進、完善發(fā)展,是我國憲法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