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4日起,教皇方濟各開啟訪韓之旅。在此次訪問中,他的專機首次被允許穿越中國領空,并在飛機上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送問候電報。在中梵尚未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幾十年來磕磕絆絆、波折不斷的情況下,此舉具有突破性的意義,引發(fā)了全世界的關注。不僅如此,方濟各在18日結束韓國之行后表示,絕對愿意到中國去,并且“希望明天便能成行”。他還表示,在中梵建交的問題上,梵蒂岡只要求教會能夠執(zhí)行本身的工作和職能,并沒有其他條件。
從他的這些行為可以看出,教皇有與中國改善關系的意向,而中國亦投桃報李。首先,允許教皇專機飛越中國領空可謂是一大突破。因為1984年和1989年教皇保羅二世先后兩次訪韓均被拒絕進入中國領空。另外,在談及方濟各向中方致敬電時,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愿意與梵蒂岡進行建設性對話,推動雙邊關系改善。由此可以看出,改善兩國關系并不是一方的“單相思”,而是雙方共同的愿望。我們不能否定此次“航空外交”對中梵關系緩和的積極意義,但是只能說雙方具有改善關系的意向,要說建交還為時過早。擺在雙方面前的大山,可不是一朝一夕能鏟除得了的。
臺灣問題是阻礙兩國建交的首要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chǎn)黨政權懷有精神和政治上的敵意的梵蒂岡,拒不承認新中國,把臺灣當局當作中國的合法政府。盡管在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之后,梵蒂岡為同中國改善關系,將“駐臺大使館”降為“代辦級”,但仍然拒絕改變其與臺灣當局的實質(zhì)性關系。我國歷來奉行“一個中國”原則,國際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梵蒂岡與臺灣建交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除非與臺灣斷交,否則中梵建交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宗教自主是影響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的根本性問題。臺灣問題雖然是阻礙兩國建交的前提條件,但是它只是次要問題,根本性障礙在于兩國在宗教認識上的差異。首先,梵蒂岡是羅馬教廷所在地。這個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卻在天主教中享有著最大的權力。目前,全世界約有2億天主教徒,占到世界總人口的六分之一。與東正教不同的是,天主教教權是超國家大一統(tǒng),羅馬教廷猶如“母公司”,各個國家的天主教是羅馬教廷的分支,受其管轄。這與我國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宗教政策是格格不入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羅馬教廷一直以此做幌子,對中國國內(nèi)事務指手畫腳,使得兩國之間的隔閡不斷加深。其次,天主教規(guī)定各個國家的主教都需要羅馬教廷的任命,即所謂的主教任命權。由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梵蒂岡對中國的敵視,拒絕批準中國天主教會選出的主教候選人,迫使中國天主教會走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道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反對外來干預是我國歷來奉行的基本宗教政策。中梵兩國圍繞主教任命權一直齟齬不斷。梵蒂岡雖然曾經(jīng)承認中國任命的一些主教,但是近年來對中國自行任命主教表示不滿。2011年7月梵蒂岡宣布把中國任命的廣東汕頭主教黃炳章驅逐出教會。2012年12月,開除中國官方教會自己任命的哈爾濱主教岳福生的教籍。這些行為都是對中國宗教事務的干預,違反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宗教政策,是兩國關系忽冷忽熱、難以持續(xù)緩和的根本原因。
宗教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大事。政治上的敵對是潛在的,但精神上的敵對是明顯的,精神上的敵對爆發(fā)出來則會變成很強大的政治力量。羅馬天主教對于引發(fā)和促成東歐劇變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因此,我們要對國外宗教勢力的干預保持警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固步自封。我們要做到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優(yōu)化國際形象與增強防范西化、分化能力的有效結合。宗教是我國在國際上飽受詬病的一個地方,影響了我國國際形象的提升。宗教界愛國人士同世界上的宗教力量的交流是我國民間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增強相互了解,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因此,加強同梵蒂岡的聯(lián)系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中梵建交應是水到渠成的,不可冒進。擺在中梵兩國面前的兩座大山:臺灣問題和宗教自主問題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短期來看,兩國關系雖有緩和的跡象,但難以上升到建交的層面。要想實現(xiàn)兩國建交,要有想要改善兩國關系的強烈的意愿,采取靈活務實的態(tài)度,摒棄偏見,發(fā)揮智慧,這將是一個中梵雙方長期博弈的過程。但是,道路是漫長的,前途是光明的,兩國建交是大勢所趨,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李冰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