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污染難驅、屢治屢污,即使有太多的客觀原因,最終都歸結為主觀上的不重視、不以為意之故。那么,此次大氣污染致癌的研究結論,會對我們的觀念造成沖擊嗎?
世衛(wèi)機構發(fā)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最重要的環(huán)境致癌物,甚于被動吸煙”。這樣的消息令人憂心。
誰都清楚,大氣污染意味著什么,對于那些被霧霾籠罩的大城市更不必說。盡管具體到每個人,其致癌幾率不高,但問題是,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這樣的大氣中,無處可逃。盡管不至于都患癌,但健康會受到很大影響,生命面臨的危險系數會在無形中增加。
事實上,從國家層面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京津冀等地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從“大氣污染防治法”到此次大規(guī)模治污行動中的嚴厲懲處制度,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了。然而,人們依然在憂心,憂心清潔空氣成空,何也?就在于欠缺觀念這個東風。很多污染難驅、屢治屢污,即使有太多的客觀原因,最終都歸結為主觀上的不重視、不以為意之故。其結果必然導致治污行動慢吞吞、撓癢癢。
那么,此次大氣污染致癌的研究結論,會對我們的觀念造成沖擊嗎?未必。只有在面對GDP下滑、面對財政收入減少、面對政績不能凸顯、面對企業(yè)關門職工下崗等關鍵利益的較量時,我們才能判斷治污的決心到底有多大,觀念是否已真正轉變。
發(fā)展轉型、經濟轉軌、生活轉變,沒有退路,不轉就意味著失信于民眾,不轉就意味著失去治理能力。這是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設定的硬杠杠?,F在很多地方都在淘汰落后產能、對“三高兩低”行業(yè)進行關停。然而,這只是一種堵,更需要有疏。這個疏,關鍵就體現在一個“轉”字。無論是轉變發(fā)展方式,還是轉型升級,抑或是轉變觀念之類,核心都在尋找活路與出路,而不是給人以斷路、死路。
搞單純而武斷的死路、斷路治理模式,其結果要么是手下留情、網開一面,要么是權力尋租,要么就是貓鼠游戲。尋找活路與出路,說到底是一種利益增量改革,讓每個人、每個利益群體都往前走,都能前進而不是成為障礙、形成合力而不是內耗。
因此,這個轉,體現在政府部門那里,就是堅決不要黑色GDP,寧可不要速度,也要發(fā)展質量,也要讓人民活得有尊嚴;體現在企業(yè)那里,就是搞技術升級,尋找其他適宜生存的活路,這樣污染項目就沒有復生的基礎;體現在民眾那里,就是轉變生活方式,盡量節(jié)約使用能源。
對于每個人來說,生活方式的轉變可能還需更多。當開車成為生活方式時,少開一天、不必要時不開車,也是為治污作貢獻。當吃燒烤成為一種愛好時,少吃一點甚至改變這個習慣,同樣功不可沒。治污,正在于每個人的配合,在于每個人的點滴行動。
?。ㄌ丶s評論員那云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