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2#汽油為例,自1月21日至2月20日,臺灣油價上調了四次,累計上漲1.6元新臺幣,加上此次下調的0.4元,累計上漲1.2元新臺幣,約合0.3元人民幣。
元宵節(jié)后油價上調的消息終于落靴,汽柴油分別漲了300元/噸和290元/噸,北京的92#汽油和95#汽油分別漲了0.24元和0.25元每升,92#汽油價格8.05元/升。同一天,寶島臺灣宣布油價下調,價格下調后,92#汽油價格34.5新臺幣/升,約人民幣8.625元/升,整得輿論嘩然。為啥國際油價最近一周大跌,有的油價應聲下跌,有的卻要上調呢?
要知道臺灣在此次2月25日下調油價的此前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油價已經(jīng)上調了4次,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調時間是去年11月16日,也就是說在歷時3個月的時間里,大陸油價上調了一次;而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里,臺灣的油價則是4次上調、1次下調。
如以相同時間段計算,自11月16日以來,臺灣油價調整次數(shù)更多,共上漲8次下調4次,幾乎每周一調,3個月累計上漲1.3元新臺幣/升,約0.325元人民幣/升。按照規(guī)定,臺灣每周油價調整為國際指標原油(70%迪拜+30%布蘭特)周均價及匯率變動幅度80%。這樣什么時候油價該漲還是該落,根據(jù)公式大家都知道。
國內雖然也公布了“22天+4%”的調價公式,但是22天國際油價移動均價三地變換率的標的究竟為何,官方并未披露;在調價周期上,發(fā)改委也未能嚴格執(zhí)行22天周期,一方面是因為22天周期本身較長,有時候三地變化率在快要漲到4%或跌到4%時又開始往回走,導致了成品油價格不滿足上述“22天+4%”這兩個規(guī)定,無法調整;而有時候無法執(zhí)行,則是因為遇到了傳統(tǒng)節(jié)假日或者是“兩會”等敏感日期,也得往后拖延。如本次油價調整,其實2月15日就可以調價,但一直等到了元宵節(jié)后。
所以問題的本質在于國內的定價機制不夠透明、執(zhí)行不夠到位,另外在與國際接軌上國內的反應要慢一拍。如果像臺灣一樣一周一調,相信國內3個月來油價調整也絕不僅是一次。
顯然發(fā)改委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據(jù)媒體報道,其已明確表示新定價機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將周期改為10天或12天,甚至連變化率也可能改為2%。
對消費者而言,如此調整是喜是憂?我們要看到,最近一兩年國際油價整體處于較高的價位,漲的時間比跌的時間多,如果我們的定價機制修訂好了,也就意味著國內油價更加頻繁的變化,且漲的次數(shù)要多于跌的次數(shù),到那時北京92#汽油的油價恐怕就不是8.05元/升了。
不過也不用擔心,發(fā)改委說了,定價機制調整要擇機執(zhí)行,業(yè)界普遍解讀這個“機”必是國際油價水平相對較低,國內通脹壓力較小時。目前來看,距離這個日子到來還比較遠。
(鐘晶晶 北京 媒體從業(yè)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