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銘生的觀點隱含一個危險前提認可:劉雙云的縱火行為并不完全是“可恨之處”,因為它僅僅是不到位的社會機制“逼”出來的??墒?,有什么比不可復制生命的價值更大?喪失了對于他人無辜生命的尊重與敬畏,無論什么樣的行為也都喪失了其本身的正當性。“強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弱者憤怒抽刀向更弱者”,這句話或許可以用來描述低層生存者的真實狀態(tài),但無法構(gòu)成漠視生命的強大邏輯。
事實上,諸如欠薪之類的生活難題對于每個人都是存在的,如果稍有糾葛,就惡向膽邊生,那么社會的整體安全又何以保全。一味地去指責“社會”與“機制”顯然有些極端化了,更應該追問的還是劉雙云的人格缺陷與行事態(tài)度:他是否有著偏激的性格,他是否并不具備起碼的維權(quán)意識,我們看到,欠薪后他完全沒有求助于有關(guān)部門。
我絕不否定轉(zhuǎn)型期現(xiàn)實中可能存在的不堪與不體面,它們需要被正視,但這并不能就可簡單推導出:劉雙云只應承擔法律責任,而無道德上的罪惡感;也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暴力與兇殘都可歸因于泛泛的“社會”與“機制”。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機制的部分?我們是社會安全機制的一部分;是社會道德機制的一部分,也是欠薪等社會問題理性糾偏機制的一部分。把所有問題都泛社會化與機制化,而忽略個體者的惡,固然分析暢快,其實無助于事情真相的厘清與危險因素的消除,因為惡總是由具體的情況迥異的個人制造的。(王聃)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