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記錄是公民金融資產的一部分,必須充分保障,應通過正修訂的《征信管理條例》,保障公民對個人征信記錄享有的知情權、異議權、糾錯權和司法救濟權等權利。
北京白領李小姐兩年前曾丟過身份證,并依法掛失補辦,不成想有人利用她的證件,申辦了信用卡,銀行審核不嚴格就簽發(fā)了信用卡,冒名者惡意透支。這造成李小姐的個人信用記錄污點,給她的買房帶來了大麻煩。經過銀行起訴、她應訴、銀行撤訴的折騰,足足3個月,李小姐才刪掉自己的不良信用記錄。
在這么一場大烏龍里,消費者的信用權利,商業(yè)銀行給予足夠的重視了嗎?誰來捍衛(wèi)公民的信用權利?據《新京報》記者調查,這種現象并非孤例。
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試點個人信用聯合征信。2003年修訂的《中國人民銀行法》,賦予了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監(jiān)管信貸征信管理的法定職能。近年來,特別是房產限購之后,個人信用記錄深刻地影響著公民的金融生活。
另一方面,作為征信管理部門的央行,以及商業(yè)銀行,往往把征信看成一種“管理”,一種權力,而沒有把信用記錄看作公民金融資產的一部分,予以充分保障。往往是怎么對商業(yè)銀行方便,就怎么處理信用爭議。
比如,本案中銀行一邊答應為李小姐解決問題,一邊又去法院起訴她;更吊詭的是,銀行又讓她“不要去應訴”……有律師認為,蹊蹺的背后是“原身份證持有人不應訴,必然敗訴,銀行勝訴后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如果無法追回欠款,銀行仍可以拿著勝訴判決掩蓋其工作失誤?!?/p>
的確,在征信發(fā)達國家中,公民對個人征信記錄享有的知情權、異議權、糾錯權和司法救濟權等權利,沒有能真正體現在中國當下的征信制度中。除了前述《中國人民銀行法》授權人民銀行管理征信之外,目前并沒有法律、法規(guī)明確哪些信息可以被納入征信范圍、哪些不可以;公民的信用記錄受損害時,如何要求賠償和司法救濟……
目前施行的2005年央行頒布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只是央行的一個內部規(guī)定,是從行業(yè)管理的角度制訂的,不是從保護公民個人信用權利出發(fā)的。其中雖然也規(guī)定了公民可以對信用記錄提出異議,但對異議的處理,只是在征信系統(tǒng)內部處理:征信服務中心內部先查,覺得沒問題,再書面通知商業(yè)銀行核查。公民個人作為權利主體,無權要求公開聽證,或者直接提出自己的申訴、抗辯理由。
期待正在修訂中的《征信管理條例》,能像美國1969年《公平信用報告法》那樣,嚴格規(guī)定信用報告的采用程序,保證信用報告準確和公平,保護信用報告對象的隱私權;個人對于信用記錄擁有知情權、異議權、糾錯權和司法救濟權等,并有便捷可行的救濟渠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