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事件發(fā)生后,之所以懷疑聲不斷,官方所以難以贏得信任,關鍵在于“信息壟斷”,排斥媒體,沒有很好地借助媒體的報道提升官方的公信力。
每逢突發(fā)事件,要求政府部門信息公開,總會成為輿論急切的吁求。面對這種如潮的呼聲,地方官員常常委屈地說:我們的信息已經(jīng)非常公開了,面對質疑,不斷澄清謠言,官方不斷發(fā)布信息,而且這些信息,都是官方調查的權威結論。沒有瞞報,沒有遮掩,這就是“信息公開”啊!
這種委屈貌似合理,實則大謬。這僅僅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信息公開”的理解,這種狹窄的理解,與公眾的理解有很大的距離。地方官員需要俯下身去聽聽輿論、公眾和媒體對“信息公開”的理解。
地方政府部門有必要走出一個誤區(qū),所謂“信息公開”,并不是僅僅給一個官方結論,而是一個透明的全過程。它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而是一個在媒體的充分報道和監(jiān)督下讓信息充分展現(xiàn),由公眾判斷的動態(tài)過程。
舉個例子,比如某個地方發(fā)生礦難了,當?shù)卣畨艛嗔讼嚓P信息的發(fā)布,雖然領導也迅速到現(xiàn)場指揮了,并表示高度重視了,政府也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了信息,并以通稿的方式報道了礦難情況。但這還不叫真正的信息公開,而是“信息壟斷”,是單渠道的信息發(fā)布,不符合“信息公開”的要求。
真正的信息公開,當然要求政府要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信息,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壟斷信息的發(fā)布,而要尊重媒體多渠道地報道,多渠道地展現(xiàn)事實,在多元的信息和聲音的“競爭”中由公眾判斷事實如何。
這種媒體參與調查和報道的過程,才是“信息公開”。公開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將事件的信息公開,而在于“政府信息公開的行為”也必須是公開的,必須經(jīng)受陽光的照射。也就是說,政府的信息公開包含兩個層次:其一是第一時間公開事件的官方信息,不遮掩、不瞞報;其二是政府信息公開行為本身,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媒體可以監(jiān)督政府“公開信息”的行為。后一個“公開”比前一個“公開”更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前一個信息是不是經(jīng)得起檢驗。
所以,地方政府不要害怕媒體的報道,不要恐懼與媒體的信息競爭。事實上,如果心中無鬼,不想遮掩什么,而是堂堂正正地想公開真相,那么,就應該把媒體當作朋友而不是敵人。媒體的報道能夠在信息的相互印證中強化官方公信力,幫助官方消除民間的懷疑。所以,媒體的報道是幫忙而不是添亂,除非官方公布的信息經(jīng)不起陽光的照射。
一些事件發(fā)生后,之所以懷疑聲不斷,有的地方政府難以贏得信任,關鍵在于對媒體的排斥,沒有很好地借助媒體的報道提升官方的公信力,而是走一條南轅北轍之路,企圖在信息閉塞、信息壟斷中強化官方權威。官方的公信力怎么可能離得開媒體呢?媒體的介入,是政府多么好的“自證清白”的機會,多么好的強化說服力的途徑,為什么對這個朋友懷有敵意?
僅給官方結論,不叫“信息公開”。“信息公開”不是官方可以單獨完成的,它是一個需要在信息的互動、競爭中印證的過程,沒有哪一種信息公開可以離得開媒體的報道。(曹林 媒體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