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兩則新聞,再次把我們的目光拽向了甚囂塵上的“超前學習”現(xiàn)象。
據(jù)5月30日《河南日報》報道,記者發(fā)現(xiàn),幼兒園的課程表上竟然列著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多門課程,孩子的游戲時間大幅縮減,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日益嚴重。同日的《大河報》報道,教育部公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征求意見稿),對幼兒培養(yǎng)提出了非常清晰、具體、有指向性的建議,比如5~6歲孩子能做10以內(nèi)加減即可。
劍橋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表明,不滿6歲的兒童應(yīng)該接受以游戲為基礎(chǔ)的非正式教育,未滿6歲就開始接受語文和數(shù)學等正規(guī)學習的兒童,長大后學習表現(xiàn)反而不及較遲讀書的同齡兒童。這也是為什么教育部會做出“5~6歲孩子能做10以內(nèi)加減即可”之類的建議,“拔苗助長”反而欲速不達,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但中國家長們往往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想法,拼命讓孩子“超前學習”。不僅是幼兒園“小學化”,單是幼兒園之前的“早教”就有“雙語教材”、“右腦開發(fā)”等名目繁多的說法,更不用說懷孕伊始就有了“古典音樂”抑或“讀經(jīng)”的“胎教”理念分歧。這種“超前學習”現(xiàn)象,反映了中國家長普遍的教育焦慮,唯恐慢了半拍,害怕落后半步,于是你超我趕、爭前恐后,孩子們則如牽線木偶疲于應(yīng)付。
教育焦慮下,難免“病急亂投醫(yī)”。去年,有兩位明星家長“橫空出世”,貌似為慣常的高壓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事實依據(jù)。一位是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高壓手段“逼使”兩個女兒考進哈佛、耶魯?shù)拿绹A裔教授蔡美兒,人稱“虎媽”;另一位是秉持“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的理念,用體罰教育將3個孩子送進北大的商人蕭百佑,人稱“狼爸”。他們的“豐功偉績”被很多家長傳誦,仿佛在他們的這種高壓式、虐待性的強迫教育中,孩子們始終安之若素、甘之如飴。
其實,“虎媽”、“狼爸”不過是噱頭性的個案而已,“打罵教育”不足為訓。但是,暴力教育的做法竟然成了有些人津津樂道的成功經(jīng)驗,多少反映了中國家長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糾結(jié)——采取傳說中輕松自由的西式教育方式吧,孩子倒是輕松了,可現(xiàn)在社會競爭那么激烈,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又那么稀缺,別人都在“超前教育”,要是我的孩子“懈怠”了,豈不輸在了起跑線上?秉持傳統(tǒng)的應(yīng)試教育方式吧,“填鴨式教育”讓孩子成了考試機器,少了很多樂趣,丟了很多能力,看著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假期中輾轉(zhuǎn)于各種學習班,又實在心疼。
至于別的教育方式,有探索,也有顧慮,比如有的地方出現(xiàn)了“私塾教育”,可擔心接踵而至——孩子會不會陷入古典泥淖“食古不化”,與現(xiàn)代社會脫節(jié)?再如有的地方出現(xiàn)了“家庭教育”,但憂慮緊隨其后——在家上學“圈子”太小,孩子以后如何與社會“接軌”、融入社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人心皆同。那么焦慮,又那么糾結(ji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