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1日電 題 “最傷媽媽的8句話”引國人反思:欠母親一句對不起
母子之愛,從古至今被視為世間最無瑕醇厚的情感。古人筆下的歸人,面對守望多日、噓寒問暖的母親, 一路的艱難坎坷拋之腦后,不能長久盡孝的內疚襲上心頭,只得“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p>
時代的演進、觀念的變遷,不會傾覆源自人類本能的質樸情感。然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與多元文化的熏陶,使得在傳統(tǒng)家庭中起維系作用的“忠義”、“孝悌”觀念一定程度上被解構。母子兩代人之間的鴻溝與對撞,更多暴露在人們視野之下。
母親節(jié)前夕,一組“最傷媽媽的8句話”在網絡上廣為傳播:“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有事嗎,沒事?我掛電話了”、“說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我吃什么我知道,別給我夾”、“叫你別收拾我房間,東西都找不到”、“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你那一套早過時了”、“我有分寸,別說了,煩不煩”,這8句話刻畫了很大一部分人在面對母親時的真實態(tài)度。網友們感嘆“中槍”之余,也紛紛陷入深思:為什么這些“傷人語”成了我們和媽媽對話時的“口頭禪”?
是什么讓我們總是傷害最親的人?
回憶起7年前與母親的那次大吵,24歲的熊偉仍后悔不已?!澳菚r候還在上高中,學習成績很不好,和母親常有摩擦”,他苦笑道。當被媽媽又一次數落“不努力”時,熊偉頂撞說,“學習好有什么用,沒學歷混得好的一大把”。“我媽當時哭得稀里嘩啦”,熊偉自責地說,“現在想想那會兒自己真不是東西?!?/p>
年少沖動下的失語如同利刃一般,在親情的紐帶上刻下深深傷疤。而現實重壓下的焦慮疲憊,亦會讓人蒙蔽心目,從而對來自至親的情感訴求報以沉默。
年過三十的王云長期與母親分隔兩地,平時聊天的機會不多。她告訴記者,當媽媽向自己傾訴、想要尋求支持時,自己不但沒能成為她的臂膀,反而以滿不在乎態(tài)度敷衍了事。王云坦言,那時候工作忙壓力大,老家的事情無暇顧及,自然也不能體察到母親的心情。盡管事后也會道歉,但每每想起,心中總有遺憾。
為什么人們總是傷害最親的人?有分析指出,面對親人,人們卸下了“面具”,展現出了自己相對“丑陋”的一面,同時也失去了自控的意愿。另外,人們總是期待親人對自己有著額外的包容,卻對親人有著額外的期待。這些,都是可能造成裂痕的“導火索”。
然而,對于很多母親而言,那些讓兒女念念不忘、耿耿于懷的事情,早已成為過眼煙云。當被問及曾經那些與孩子發(fā)生的摩擦,她們大多表示“這事情早就忘記了”、“真的沒什么”,樸素的話語背后,包含著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無限寬容。
女孩小薇直言,平時應當多給媽媽一些關心,特別是只身在外的游子,更要多和媽媽通話,讓她感覺到自己一直在惦念。即使偶有摩擦,也要主動和她說話,畢竟“媽媽不會記仇的”。
用理解與溝通回應媽媽的“過度關懷”
在每個母親心中,“孩子”永遠是那片最柔軟的自留地。面對自己的孩子,哪怕是再刺耳的話語,似乎都能為母親的寬容所化解,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不知道她們暗自流下了多少眼淚。
一份調查顯示,“你別管我”是最令老人傷心的話。“聽到這話,像刀子剜心一樣”,一位退休母親受訪時表示,“我們雖然老了,幫不上孩子什么忙了,可這心就是放不下?!北M管自己的關心有時讓女兒“急眼”,這位母親依舊表示,“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期望女兒將來有孩子了,能理解做母親的心情。
上述調查稱,在“你別管我”之后,“我很忙,沒有時間”、“你老了”和“別說了,沒用”都是會讓父母聽后黯自神傷的“匕首”。
有網友直言,我們把耐心和寬容都給了旁人,卻忘記了最親的人更需要它。除了呼吁對母親多一份理解與耐心之外,人們也在從不同的角度反思,面對親人稍顯“過度”的關心,我們該如何找到“平衡點”。
作為家中唯一的在一線城市打拼的“獨苗”,劉謙表示,不能因為在北京工作了幾年,就自認為見多識廣,覺得老家父母的觀念和做事方法“落伍”?!案改傅暮芏嗌罱涷灪腿松姷兀卯斚碌臉藴屎饬?,依舊分量十足,可以給做子女的提供很好的借鑒”,他說。
一道“算算這輩子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曾流行網絡,據統(tǒng)計,從考上大學離家,接著畢業(yè)參加工作,再到結婚有了小家,最后父母老去,這期間和父母相聚的時間加起來總共只有兩年。
其實,母親的“放不下心”和“過度關懷”,正折射出她們自身的情感訴求。作為母親,早已習慣把孩子當作自己生活的中心,孩子離家“自立門戶”留下巨大的空虛與寂寞,令她們無所適從。長久以來,人們習慣將母親作為依靠和后盾,熟不知自己早已成為了母親的精神支柱。
專家指出,對于大多數人到中年的母親來說,她們對身邊物質的關注在降低,兒女的感恩、體貼、溝通對她們來說,往往是最重要的撫慰,這比給她們買保健品、吃的穿的,更能讓她們覺得溫暖、貼心。
“我愛您”外 是否還欠一聲“對不起”
近日有江蘇當地媒體報道,徐州鄭集鎮(zhèn)付沃村85歲的老人金趙氏,被自己的三兒子以“婆媳關系難容”為由拒之門外,只能蝸居在村里的垃圾池中,50米外,就是三兒子家的兩層小樓。法官先后18次協(xié)調無果。
5月5日, “母親節(jié)”的前一周,法官拉著老人三兒子陪自己坐在垃圾池中:“你什么時候想通,咱們什么時候離開”,這才“逼迫”他把自己的母親接進家門。盡管如此,老人也只是被安置在一間四面透風的倉庫。
這一報道引發(fā)了廣泛關注,人們?yōu)槔先说谋瘧K境遇而唏噓,為老人孩子的不孝所憤慨,更為中國人“百善孝為先”信條的失落而悲哀。
在社交網絡上,“母親節(jié)”的話題,連日來亦逐步升溫。國人感恩母親昔日無微不至的照顧,訴說對媽媽的眷戀與依靠。然而,在“我愛您”和“感謝您”之外,“對不起”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無論是“小時候不懂事常常惹您生氣”,還是“每天閑得發(fā)慌卻不知給您打個電話”,亦或是“不僅體會不到您的苦心卻動不動頂嘴”。當孩子大聲呼喊出內心對母親的歉疚。這些聲音在虛擬空間中穿梭蕩漾,其蘊含的感情卻如此真切。
驀然回首,在我們成長的點點滴滴中,似乎總少不了與母親爭執(zhí)鬧別扭。長大之后,無論我們多么出色,在母親眼中,卻仍是那個需要自己操心、記掛的孩子。對于母親的一腔感情,子女偶爾不能回應,乃至生出誤解,便化作了向媽媽的“投槍”。
今天是母親節(jié),在送媽媽一束康乃馨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向她道一聲“對不起”。(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王浩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