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將迎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民俗專家說,在端午節(jié),我國民間有“避五毒”的習俗。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民間百姓認為農(nóng)歷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之說,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此月多災多難,因此想了不少辦法來應對。避“五毒”是過端午節(jié)的初衷,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節(jié),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fā)時節(jié)。為了避免疾病的發(fā)生,人們將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據(jù)說老虎能夠威懾百蟲驅(qū)邪辟瘟。傳說菖蒲形狀如箭,可以辟邪,人們便用菖蒲做箭,插于門楣,具有驅(qū)鬼退魔的功效,俗稱“蒲箭斬千妖,艾旗招百?!薄?
為了防五毒,在端午節(jié),有些地區(qū)用雄黃酒在小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還專門縫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讓小孩子穿上護身;在有些地方,婦女們要忙著縫制虎形、人孩形、雞心形、粽子形、菱形、繡球形等各種香囊、香包,也有形狀如虎、葫蘆、“五毒”的,內(nèi)裝雄黃、艾葉、香料,用五彩絲線懸掛在孩子胸前,以圖辟邪驅(qū)瘟;也有人在孩子脖頸、手腕、足頸上纏繞五色絲線,以求長命百歲;大人們還給孩子穿上老虎鞋,圍上老虎兜,據(jù)說可以避“五毒”之害,等等。
此外,為了對付五毒,在端午節(jié)還要賜扇,捕蛤蟆,沐浴蘭湯,貼永安符,舉行鐘馗賽會等等。
這些習俗原意都是驅(qū)邪避祟,經(jīng)過長期的流傳、演變,如今這些風俗又多了一層祝福納吉、審美娛樂的含義。民俗專家表示,在今天看來,古人的一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雖然顯得落后和原始,甚至還帶有迷信色彩,但古人那種強烈的衛(wèi)生防疫意識還是值得今人學習的。(記者 周潤?。?/font>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