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寧:保障房 是保民生,不是保數(shù)據(jù)
去年,開建1000萬套保障房的任務被層層分解,其中,武漢分到11.8萬套的任務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一些地方保障房建設進程緩慢,并存在以舊充新,以企事業(yè)單位宿舍樓充當保障房等情況。不只武漢,珠海、東莞等都有將宿舍樓“貼牌”為保障房的情況。
去年5月媒體曾披露,部分地方政府將之前在建的教師宿舍、企業(yè)員工宿舍等納入保障房房源,結果雖然2011年的保障房任務能夠完成,但實際的保障房新增量并未明顯增加。顯然,這是在“濫竽充數(shù)”。沒有想到,“濫竽充數(shù)”愈演愈烈,造假范圍越來越大,原來是在新建保障房房源中“注水”,如今干脆把舊房直接“貼牌”為保障房,“創(chuàng)新”之舉更大膽了,糊弄公眾也更放肆了。
早在3600萬套保障房計劃公布時,筆者就曾指出必須警惕各地數(shù)字“注水”。因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注水”,保障房數(shù)據(jù)自然也容易 “注水”。事實證明,保障房數(shù)據(jù)水分很大,從某些地方公布的保障房供應數(shù)據(jù)來看成績喜人,但實際上卻是以“數(shù)字游戲”來欺騙公眾。
保障房之所以出現(xiàn)“濫竽充數(shù)”,直接原因有三個:一是住建部與各地政府簽訂了 《保障性住房目標責任書》,有“軍令狀”在,如果地方政府完不成目標任務,不僅要被輿論批評,而且要被問責,壓力導致某些地方造假;二是保障房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關系到官員政績,也關系到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的決心,為了政績也為了兌現(xiàn)民生承諾,才有“濫竽充數(shù)”;三是制度有漏洞,監(jiān)管者缺位。
譬如,有地方官員稱國家強調了“新增”未說不可“籌集”,就是制度漏洞,地方利用了這種漏洞。如果政策上明確“保障房”定義,并對“新增”進行明確規(guī)定,只允許新建保障房,不準籌集保障房,“濫竽充數(shù)”現(xiàn)象應該會少一些。國家之所以允許籌集保障房,是想通過各種途徑增加保障房供應量,比如,收購部分商品房作為保障房房源,但允許 “籌集”給了地方“濫竽充數(shù)”的機會。
筆者以為,對“新建保障房”也應該明確規(guī)定,必須是專項規(guī)劃、專用土地、專項資金建設的保障房,讓真正的保障對象居住,堅決杜絕把在建的其他項目(如職工宿舍)納入保障房中。而且,所有的保障房項目應該始終是公開透明的。如果再加上各級監(jiān)管部門嚴查保障房造假,有制度、監(jiān)管、監(jiān)督來“護航”,“濫竽充數(shù)”就沒有市場。
由此,公眾很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媒體多次報道保障房 “濫竽充數(shù)”,主管部門為何不嚴查、不嚴懲?去年有報道稱,針對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摻水”和質量問題,住建部將對地方的保障安居工程建設進行摸底調研。但似乎沒有下文。這究竟是沒有發(fā)現(xiàn)“摻水”,還是相關部門也想要“數(shù)字政績”故而縱容某些地方造假?
在筆者看來,必須動用問責“武器”遏制“濫竽充數(shù)”,否則,即使再出臺幾個3600萬套保障房計劃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保障房實際數(shù)量并沒有增加多少。
顯而易見,改善民生來不得半點“摻假”。這是因為,“摻假”總有一天會被戳穿,公信力受到的傷害更大;而且,民生欠賬會越來越多,最終付出的代價更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