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wǎng)首頁 > 樂動態(tài) > 正文
2016年03月01日 16:38
來源:映象網(wǎng)-天籟936
經(jīng)典音樂領(lǐng)域大男子主義的最后一處堡壘也即將坍塌。英國主要交響樂團——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2月初宣布,樂團的下任音樂總監(jiān)兼首席指揮將由立陶宛女指揮家米爾加·格拉濟尼特·圖拉(1986年出生在維爾紐斯)擔任。
據(jù)西班牙《國家報》網(wǎng)站3月6日報道,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的前兩任音樂總監(jiān)是西蒙·拉特爾和安德里斯·內(nèi)爾森斯先生,從9月份開始,樂團將由一位女性來執(zhí)掌。拉特爾2002年從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離職,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jiān)職位,內(nèi)爾森斯則將前往波士頓交響樂團任職,可以說他們都走向了更高的起點。但是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選擇米爾加·格拉濟尼特-圖拉為內(nèi)爾森斯的繼任者并非一個孤立現(xiàn)象,而是一個越來越常見的趨勢,就像郎朗帶來中國鋼琴革命、委內(nèi)瑞拉青年指揮大師古斯塔沃·杜達梅爾橫空出世那樣。
報道稱,格拉濟尼特-圖拉與杜達梅爾正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12年杜達梅爾選擇格拉濟尼特-圖拉作為自己在洛杉磯愛樂樂團的助手,兩年后,格拉濟尼特-圖拉開始在氣勢宏偉的華特·迪士尼音樂廳指揮自己的音樂會。很快她就在洛杉磯嶄露頭角,被《洛杉磯時報》的評論家們形容為“米爾加熱”,媒體稱她的指揮風格“自然”、“充滿活力和激情”。格拉濟尼特-圖拉是一位優(yōu)秀的指揮家,但同時又是與杜達梅爾完全不同的自由詩體。這讓事情有了徹底改變,她并不重復或者附和一統(tǒng)天下的男性指揮家的風格,即“對力量的最明顯表達”。格拉濟尼特-圖拉有自己的音樂風格,其基礎是與樂師的共鳴和通感。她在接受CNBC電視臺采訪時說過,“指揮是建立在情感和溝通基礎之上的。我們一起找到一種演奏和解釋的方式。這種分享奇跡的感覺非常珍貴”。
這種清新風格同樣體現(xiàn)在其他女性指揮家身上,例如美墨混血指揮家阿朗德拉·德拉帕拉(1980年出生在紐約)。在她看來,秘訣在于女性對指揮有與生俱來的熟悉感,正如她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說的那樣:“女人從小就是唱著、跳著、跑著、盡情抒發(fā)感情長大的”。德拉帕拉用身體表達語言,她的指揮風格讓巴黎樂團以及倫敦愛樂樂團等一流樂團著迷,并且她最近被聘為澳大利亞一家主要樂團的指揮。這種自然流暢的表達在卡琳娜·卡內(nèi)拉基斯(1982年出生在紐約)身上也能找到,她原本是小有成就的小提琴家,后來成為指揮家,去年6月她擔任過歐洲室內(nèi)樂團的首席指揮。韓國女指揮家張漢娜(1982年出生于水原)也是從大提琴演奏家轉(zhuǎn)變而來。
但也有女指揮家認為,性別不是指揮行業(yè)的障礙。例如意大利女指揮家斯佩蘭扎·斯卡普奇(1973年出生于羅馬)就曾表示,“如果指揮家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并且觀點清晰,樂團就會聽從于他,不管他是男是女”,斯卡普奇 11月將指揮樂團在著名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成為走進這個樂池的第一位意大利女指揮家。獲得過德國樂團指揮獎的唯一女性--愛沙尼亞指揮家克里斯蒂納·波斯卡也說過同樣的話,“不同指揮家之間的差異更多來自人品和性格,而非性別”。甚至在中國等國家還出現(xiàn)了兩代女指揮家,其中以張弦(1973年出生于丹東)為代表的女指揮家在西方國家已經(jīng)小有名氣,她曾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指揮。在芬蘭、葡萄牙等國家,女性擔任主要國家樂團音樂總監(jiān)的例子也并不少見。
報道稱,過去因為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約束以及音樂人、評論人士和公眾的偏見,女性想要成為指揮家面臨很多困難,甚至女性在拿起指揮棒時不得不躲在鋼琴后或者樂池隱蔽處,老一輩女指揮家正是利用歌劇院、舞會或者音樂節(jié)打開了這個缺口。埃塞爾·萊金斯卡和安東尼婭·布里科是最早拿起指揮棒的兩位女性,她們分別在1925年和1930年走上紐約愛樂樂團和柏林愛樂樂團的指揮臺。對于女性來說,最好的消息是女指揮家執(zhí)棒樂團將不再是新聞。
相關(guān)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