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市的自動駕駛汽車路測新政,可以說是為“無人駕駛”在地方層面實現法律破冰。這對于方興未艾的國內人工智能汽車產業(yè)將是極大的利好。
符合公共利益以及技術趨勢的創(chuàng)新,也理應獲得法律的回應,應該獲得一張合法的出生證。
“無人駕駛”路測終于放開?;蛟S,在科幻影片中自動駕駛的未來場景,將不再遙不可及。
據新京報報道,北京市交通委聯合市公安交管局、市經濟信息委等部門,制定發(fā)布兩份指導性文件。根據這項新政策,在中國境內注冊的獨立法人單位,進行自動駕駛相關科研、定型試驗,只要符合國家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規(guī)定,滿足在指定區(qū)域、指定時段內測試,購買交通事故責任保險或賠償保函等條件,即可申請臨時上路行駛。
北京市的自動駕駛汽車路測新政,可以說是為“無人駕駛”在地方層面實現法律破冰。這對于方興未艾的國內人工智能汽車產業(yè)將是極大的利好。
眾所周知,“無人駕駛”走出實驗室、步入生活,道路測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在真實道路上,自動駕駛車輛才能覺察不足、改進工藝;也只有經過了真實道路的“檢驗”,“無人駕駛”才會更安全,更為公眾所接受。今年2月中旬,谷歌汽車在道路測試中,與一輛公交巴士發(fā)生剮蹭,需要“承擔部分責任”的谷歌,便對軟件作了“亡羊補牢”。
實驗室固然可以模擬成千上萬種路況,但是,真實的路況有無限的可能。無人駕駛只有在實際的路況中大量學習,才能在將來有一天最終獲得合法的駕駛牌照,讓人類放心。如今,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fā),而從實際情況看,各企業(yè)也已經到了走出實驗室,而在實際路況學習的關鍵時期。前不久,深圳一款自動駕駛公交車上路運營,也曾引發(fā)人們的極大關注。
在這個互聯網科技勃興的嶄新時代,許多熊熊燃燒的創(chuàng)新之火,往往會行走在法律邊緣,或者法律的模糊地帶,甚至超出了現有法律的范圍。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任何創(chuàng)新都不應該損害公共利益,不過,符合公共利益以及技術趨勢的創(chuàng)新,也理應獲得法律的回應,應該獲得一張合法的出生證。
自動駕駛汽車也是如此。此前,雖然有國內自動駕駛汽車上路領到了罰單,在法律沒有修改之前,這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為了呵護創(chuàng)新,還是擁抱未來,我們都需要給自動駕駛或者自動駕駛路測一個法律上的說法。
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美國和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兩個國家。值得借鑒的是,2011年,美國內華達州即制定無人駕駛法律,2012年為谷歌頒發(fā)了首例汽照,允許其汽車上路測試。緊接著,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密歇根州等也都制定了相關法律,為“無人駕駛”路測打開大門。美國聯邦政府正在抓緊制定相關規(guī)則,統一各州的路測規(guī)定。如今,谷歌汽車每天可模擬300萬英里,相當于往返北京和上海2000多趟。
中國要想在人工智能領域實現趕超,從法律和制度上為自動駕駛汽車放行,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北京市的做法開了一個好頭。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新時代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樣,在代表現代科技的“無人駕駛”上,要實現“彎道超車”,也亟須更有力的政策支撐。當然,如何讓政策破冰成為更多地方,乃至國家層面推動創(chuàng)新的有益嘗試,需更多實驗和探索。而諸多事件和政策表明,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為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支持,讓制度為科技創(chuàng)新助力、保駕護航,已是時代共識。